注:再生猛的游鱼,长期泡在盐桶中都会变成咸鱼,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长期泡在瘾商业社会中又会演化成什么物种?
好的艺术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就好比一片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我们或许会心仪神往,但却不至于朝思暮想。如果有片田园会让人天天想去,那唯一的可能就是满山开遍罂粟花。
以《红楼梦》最具艺术性的林黛玉为例,曹雪芹也只是隐喻的呈现黛玉的心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葬花词),这种微妙的距离感,能让读者不至于沉浸在强烈的情绪中,失去了理性的鉴赏力跟认知深度,此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反观当代的自媒体“故事会”,往往大反其道。
但凡逮着个热点素材,则定然从最煽动读者情绪的特写镜头切入,恨不得读者的悲欢离合掀起一场暴风雨。
这样容易让人丧失理性,疯狂转发,达到商业目的。为此,甚至不惜阉割真相,强化非黑即白、二元对立。
这些手段因为“有利可图”,近年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就本质而言,这一系列以操纵用户大脑“情绪”、“欲望”为目标的商业手法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瘾。
我们看看“瘾”字,上面一个“病”,下面一个“隐”,非常形象的传达了它的本意:伤人于无形,杀人不见血。
尤其是后互联网时代。
一家社会媒体公司曾对 90 后的专注力做过大规模调查,我摘录几个供大伙儿瞧瞧:
“为了在知乎查一个专业术语,结果让我逛了两个半小时的知乎”
“满屏幕不能错过的资讯,看后却发现多数资讯毫无价值,但我就是忍不住点开”
“浏览短视频,关掉屏幕的速度还不及下一个视频播放的速度快”
……
上述情境,散发着满满的“成瘾设计”、“游戏化设计”的恶意:这些成瘾用户大脑的“奖赏回路”显然已经被塑造的更为敏感,引起注意力涣散、容易焦虑烦躁等精神亚健康状态。
我在专题《有毒的知识》也详加论证过:大脑极易被外部环境塑造、改变。
许多互联网公司初衷是帮用户“应用”碎片化时间,最后却成功的把用户的时间碎片化。
一、从无商不奸到无商不瘾本文不欲制造二元对立,一味指责“无良企业”。
毕竟,从商业演化的历史视角洞察,我们将会看到,这些以“心智操纵”为核心的手段是商业丛林法则的必然演化之路:
前互联网商业年代,企业竞争模式单一,抢客户抢渠道抢黄金 8 点的电视广告;
互联网商业兴起之初,金融资本的介入,商人们可以不用介意一时的利润,于是进入了抢用户抢流量抢线上入口的年代,以BAT地位的确立为典型标志;
随着互联网市场进一步成熟,产品的内容及服务在高压竞争下持续升级,进入了抢占用户注意力的年代。
至此,商人们意识到,用户心智、用户时间才是唯一的稀缺资源。
争夺用户时间的最佳方式是什么?从事游戏、互联网的朋友们很清楚:培养用户习惯,最好是,让用户上瘾。
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虽然敲响了日本人集体智商降低的警钟,但他并没有解释智商降低的深层原因。
但我们融合历史观、市场经济、认知科学等跨学科思想就不难发现“瘾商业”诞生的必然性,即:
市场自由化 + 互联网经济模式 + 人类认知决策的特性 = 成瘾商业的兴盛
只要社会仍将经济增长作为第一要务,竞争的演化必然会催生“成瘾”商业的浪潮,而这个趋势将逐渐从纯线上向线下融合、从娱乐向生活全场景渗透,这可不是“我不玩游戏、不看视频、不刷资讯流、不陌生人社交”就可以幸免。
只要我们活在现代社会中,哪怕逛个街,都可能在特定地点收到“当您感到口干喉痒时,那是因为某奶茶正在思念着您”这样的优惠券提醒,强化你的“逛街必喝杯奶茶瘾”。
再生猛的游鱼,长期泡在盐桶中都会变成咸鱼,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长期泡在瘾商业社会中又会演化成什么物种?
二、受害的用户:片刻不得停歇的大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成瘾有两个关键方向:获得快感(to achieve pleasure)或者逃避令人难受的情境(to avoid unpleasant situations)。
当今社会,物质压力令人窒息,恰巧为“瘾”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
我们工作沉闷、钱景黯淡、充满挫败,没关系,在游戏中可以轻易获得“成就感”
我们与“他人”充满各种利益冲突,想要骂人苦于措辞有限,没关系,有大V专业生产骂人“文章”,帮你发泄情绪
我们业余时间茫然困倦,没关系,各类经过大数据筛选后的“新鲜事”能轻松打发你每一分每一秒的无聊
商业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炼成了每个商人的火眼金睛:
大众的任何一丝不快、任何一点欲望、任何片刻宁静,转瞬间即可转化成一个又一个的商机,把用户伺候的欲仙欲死。
#p#分页标题#e#
但是,用这些廉价的手段让人们轻松逃避矛盾(注意,是逃避不是解决),每时每刻迎合我们的精神欲望,不给大脑留下片刻安宁的时间,真的没问题么?
我在有关人性实质的专题中通过多学科的研究详尽描述过:
内在矛盾为生命提供内在驱动力,思维唯有在反复的修正不平衡中得以动态发展、完善、从而获得更强的适应力。
而“瘾商业社会”却让人们轻易避开“自我的内在矛盾”,间接剥夺了我们“自我实现”的权利。
*马斯洛心理学中“自我实现”的实质是磨炼我们内在人格的统一、完善
我们都知道,坏孩子是宠出来的。
同样,当我们的所有不快、矛盾、无知都能被商业廉价的“迎合”之后,这会把我们塑造成怎样的人?
思维封闭的异化人。
畸形的是非观:凡是与我的观念对立的就是错的;
畸形的道德观:凡是与我的利益对立的就是不道德的;
畸形的自由观:能让自己随心所欲满足生物本能(刺激多巴胺释放)才是自由;
畸形未开化的大脑:傲慢且无知。
这就是为何在国内,光一“理”字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学会。
既然企业多半不会、或者说无法放弃“成瘾”商业手段,那么我们作为个人应当如何降低无处不在的瘾商业“杀人不见血”的负面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