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渝北区首例破产重整案执行成功
近日,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裁定终结重庆世盟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破产程序,距离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仅过去3个多月。
据悉,此案系渝北区法院重整计划执行完毕的首例破产重整案件,相对于动辄需要耗费数年执行期的重整案件,3个月重整执行成功称得上开启了“加速”模式。
裁定继续经营
实现“破产不停产”
世盟物流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主营仓储服务、装卸、物流信息咨询服务、停车服务、物管服务等,其下辖的西南物流中心项目有5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为周边工业、食药品等企业提供物资生产配送、运输仓储服务,涉及相关库管、搬运、叉车员工数千人。
公司拥有资产1亿余元,涉及债务近3亿元,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严重资不抵债,渝北区法院根据债权人申请,于2013年5月23日裁定受理破产清算申请,并于2013年6月3日指定破产清算管理人。
虽然债权人最初申请破产清算,但渝北区法院认为公司服务企业众多、关乎群众生产生活,影响重大,故并未草率启动破产清算程序。经仔细调查,渝北区法院发现公司有挽救的价值和可能,从维护稳定、避免资源浪费出发,法院及时批准该企业在管理人监督下继续经营,以便能有效利用企业现有资源、避免资源闲置浪费,从而达到挽救企业的目的。
截至裁定重整日,扣除经营成本,世盟物流公司累计收益现金资产达到2000余万元,为人员工资、各项税费、破产管理人前期报酬的发放、交纳提供了保障,为企业重整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让战略投资者看到了企业的投资价值。
引进“关键先生”
顺利通过重整计划
由于对部分债权有异议,破产关联案件诉讼漫长,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停滞。审理期间,合议庭多次与管理人、债权人、出资人会谈交流,认为世盟物流公司虽具备破产原因,但有再生希望,法院会多做“生病企业的医院”,不是单纯的“生病企业的火葬场”。
为促进企业资源流转利用、帮助企业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防止不当耗费社会资源,在正式进入重整程序之前,积极开展预重整工作,反复设计重整计划草案。破产衍生诉讼结束后,合议庭及时启动重整程序。2017年5月3日,渝北区法院根据申请裁定世盟物流公司进行重整。
在制定重整计划过程中,寻找和确定战略投资人成为极为关键的一项工作,并给予债权人、出资人、第三人平等寻找战略投资人的机会。为避免出资人分歧再度使企业陷入僵局,协商谈判期间,战略投资人坚持取得100%股权。经过一番慎重考虑,根据管理人申请,法院最终决定将出资人权益调整为0,但确保出资人的程序参与权和平等待遇。
2017年10月27日,召开第二次债权人会议,设立出资人组及普通债权人组一致通过破产重整计划草案,通过原股东无偿让渡股权给战略投资人、战略投资人注入资金、提高债权清偿比例至50%。
快速执行完毕
三个月“起死回生”
2017年11月14日,渝北区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原有经营不善的公司出资人、管理者无偿让渡出公司控制权、经营权,战略投资人正式接手,并保持企业经营资源不剥离、主营业务不变更。此外,由于引进了强有力的“外援”,世盟物流公司债权人债权清偿比例由清算的20%左右提升到50%,这给接下来的债务清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重整计划原定执行监督期为半年,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履行顺利,管理人提前提交了报告,申请终结破产程序。
2018年3月2日,渝北区法院裁定终结世盟物流公司破产程序。至此,一家濒临死亡的企业在短短3个多月的时间里“起死回生”。
对此,渝北区法院民二庭庭长、此案主审法官杨琼说,“世盟物流公司重整,完全依据法律程序、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了相关利益主体自行谈判协调过程的意思自治,真实反映市场对企业优胜劣汰的作用功能,真正体现了重整价值,是司法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场生动实践”。
(责编:谷妍、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