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侠客岛评王者荣耀:对历史的“扭曲”说明了内在价值的空洞

  趁着夜凉,大家都容易心平气和,聊聊《王者荣耀》。

  一

  2亿注册用户、日活5000万、单季度贡献60亿收入,光凭这些数据,已经足够使其成为现象级的谈资。

  当然,围绕这款游戏,现在的讨论几乎都在“外溢”部分:它如何毒害了未成年人、如何让家长老师痛心疾首、有多少极端案例(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矛盾激化、偷家长的钱给游戏充值等)。作为危机公关的一部分,腾讯的“防沉迷”系统也应声推出。

  侠客岛的核心团队中,有两位已为人父。有一天,我在微信游戏中见到东方秋白大侠正在玩王者荣耀,我就知道,一定是他未满6岁的孩子在玩。于是,今天下午我们的对话是这样的——

  “秋白兄,你们家娃在玩王者吧?”

  “对。他玩后羿,射箭的。一边玩,一边说他幼儿园的老师打得菜。”

  “他一天玩多久?”

  “我让他玩多久就玩多久。一般是十分钟,偶尔也会讨价还价。”

  另一位带娃狂魔东郭栽树,喜欢带他的儿子来跟球场上跟我们一起踢球。在夏天正午阳光的暴晒下,我们在场上比赛,他和另外一名小朋友在场边踢球,还有一位队友的儿子则端坐场边打王者,几乎完全不知道草地上在发生着什么。

  身边的经历告诉我,王者覆盖数百万学生的数据非虚;同样的经历也告诉我,家长管教得当,孩子的游戏时间是可以被控制的。

  当然,事情起了变化。手机的高普及率、打开游戏的随时随地,正在给家庭和学校管教带来挑战。正视挑战是好事,但将游戏污名化地扣帽子,并非讨论问题的良好姿势。

 

  二

  我也曾是“玩物丧志”的少年之一。并且我心里也明镜儿似地明白,自己属于自制力比较差的那一种。时至今日,我的母亲大人依然会偶尔在我耳边念叨:“若是你当年不玩游戏、不早恋、不没事儿下课去踢球、不跟那帮狐朋狗友野混、不读那些乱七八糟的科幻玄幻,没准儿你的高考也不会那么烂……”

  人生的确没法儿重新来过,但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没有一段人生经历乃是虚度。无论何种经历,最终都会以不同方式成为养分。

  比如,在我母上的训斥中,出现了影响我成长的形形色色因素。未来也许有今天的年轻母亲,会以另外的方式训斥孩子:“如果你当年不玩王者、不看乱七八糟的网文、不看那些鬼畜视频、不跟二次元新番、不看美英日韩剧……”

  大概,在学习之外,很多爱好都被视为“不务正业”。或者说,看上去并不能直接辅助于升学的爱好,大部分会归于此类。这也就有了那个段子:想要中国足球冲出亚洲?把足球列入高考科目就可以了。

  用台湾词作家钟永丰的话说,这大概叫“升学主义”——往远了说,这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历史留存;往近了说,这是中国社会竞争激烈的一个突出表征。

  想想也是,在喧嚣的舆论场中,中产阶级的焦虑,已经延展到了“拼在起跑线”上,不仅有学区房,还有各种补习班、花样繁多的幼儿园、甚至连取个英文名都要有鄙视链——为了下一代出人头地,父母已经拼成这个样子了,作为孩子,你怎么居然还不好好学习,居然在没事儿打游戏?

 

  三

  对网络游戏的口诛笔伐,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二十多年过去了,对于“游戏”的“原罪”式讨伐,似乎从未超出此前的范式——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种批判中,“玩物丧志”、“不务正业”、“毒害未成年人”等话语的出现频次较高。

  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是岛叔的师兄。他掰着指头跟我列举:从1905年电影诞生开始,一百多年了,随着技术和媒介的迭代,几乎每一个时期的新媒介、新艺术形式,都曾经被冠以原罪式的讨伐——电影,长时间里视作魅惑人灵魂;电视大规模进入家庭时,也曾被认定是“可以传播色情、暴力、毒害青少年”的媒介。1980年代初,有著作提出电视的出现导致“童年的消逝”,也畅销至今。

  从这个角度看,如前所述,网络游戏被扣上这样的帽子,并不新鲜和奇怪。用他的话说,“这不过是所有依托于新媒体的文艺门类在各自时代都要遭受的历史洗礼”。

  上面这句话值得细读。“历史的洗礼”,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们已经见过太多次。但将其视为“依托于新媒体的文艺门类”,倒是一个新鲜的、值得正视的看法。

 

  (大概因为这部游戏,我才去了解了什么叫“反恐”)

  四

  人类为什么会喜欢游戏?

#p#分页标题#e#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行为方式之一,这大概是如同康德说审美一样,属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范畴。早在电子游戏出现前很多年,席勒就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只有在游戏时,人才是完整的。”另一位哲学大家伽达默尔则论述道:“游戏的真正本质就在于参与者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永远在追逐目的的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

  就连奥林匹克,在Olympics后面,都是一个“Games”。足球是游戏,麻将是游戏,象棋围棋也是游戏。写作又何尝不是?可以说,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广义上的游戏——从人类第一次在墙上画出线条,到第一次发现音律的协调。

  中学时我喜欢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其中很多成了现在的流行IP。比如有一个奇幻的作家,他写的《悟空传》已经上映了。另一名奇幻作家,后来成了作家榜的首富(这位作家大学学的是化学,写作大概也是不务正业吧)。彼时他们俩在小说中经常会写到游戏,有时候是《帝国时代》,有时候是《大航海》,又有时是《最终幻想》。

  去年,圣多美与普林西比跟台湾断交,之后跟大陆建交。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西非小岛国都需要在地图上重新查找;但对于玩过《大航海时代》的人来说,这个航线中转的必经之地,早已是熟悉的风景。

 

  事情皆有两面。学会自制、学会分清主次、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大概也是教育中的必修课。甚至,在游戏中学会配合、学会奉献、明白友情的意义、明白坚持不投降直到胜利,也会是令家长和老师感到意外的“玩物”滋养。

  这些意义,大概不是简单把游戏视作洪水猛兽就可以辩证看待的。

  五

  腾讯有问题吗?当然有。

  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精神,我去下载了王者并玩之。作为一个自制力差患者,我的结论是:真的挺容易沉迷的。作为体量巨大的腾讯,自然“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当然要负起自己的责任。

  防沉迷很难吗?并不,完全用不着刷脸之类的黑科技。我记得以前玩一款类似的PC端对战类网游,连续玩几个小时后之后,会被强制下线,甚至战绩清零或倒扣。从技术上说,做到防沉迷并不困难,就看企业有没有这个决心。

  另一种指责则来自于其对历史的扭曲:荆轲是女性啊,李白项羽刘邦都是动漫形象甚至西方游戏形象啊,等等。

  需要一款游戏去教育孩子历史,这本身可能就过于苛责。游戏中“歪曲”历史的现象,抗日神剧、历史神剧中一样有;对于游戏玩家的崇拜打赏,直播乱象中也有足够体现。试图防止孩子被形形色色的东西“污染”,就像祈祷花朵长在真空中。

  监管需要跟上吗?当然。前述我的师兄、中国艺研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给我举了个例子:现在的网游监管,网络游戏的内容检查权和文化经营审批权在文化部,版权在广电总局,技术开发标准在工信部,电子竞技则在体育总局。就连网游面临的法律问题,也被分解在《网络安全法》《知识产权法》《广告法》以及众多规章、条例之中,还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稳定的上位法。

 

  而我对于腾讯的期待、或者说苛责式的批评在什么地方呢?大概在于作品还不够伟大。或者说,作品背后的价值观还不够伟大。

  技术上说,作为一款手游,王者荣耀已经很好,不展开细节。但一定程度上说,对于历史的“扭曲”,大概也说明了内在价值的空洞。王者荣耀是在英雄联盟基础上的改变优化,内核的英雄、竞技规则、道具都并非原创,指责其“暴力抄袭”的评论并不鲜见。甚至就连人物……既然用了历史人物的姓名,为何非要画成西式的样子呢?

  如同每一款野蛮成长又凋零的游戏一样,内在精神的缺乏,可能会是其生命期能否持久的核心之踵。换句话说,这款游戏很难令人激动——那种如席勒、如伽达默尔说的,让人从现实中解放出来的激动感,在这款游戏中应该很难获得。

   

  六

  什么样的激动感呢?

  2016年,《魔兽》游戏改编的电影在中国上映了。观影的影迷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穿着整齐的T恤,喊出“为了部落”的口号。看电影,大抵能让他们想起那个奇幻的世界,里面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职业,以及与队友并肩作战的每个夜晚;

#p#分页标题#e#

  前面提到的那位登上首富榜的作家,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最想居住的城市是斯德哥尔摩。原因,大概是玩《最终幻想》时的一段经历——

  “里面有个城市……靠着大海,只要登高就能看见一片蓝色,远远的看不到边。 那里面设计了工业废墟,废墟里残留着一个巨大的吊车,巨长的吊臂一直伸到海里去。总有一个老头拿着鱼竿坐在吊臂的顶头钓鱼,脚下一片都是海水;一条很长的看海站桥,桥头每逢没风的时候挂绿旗,有风的时候挂红旗,老头就赶紧收竿跑掉。 我那时候玩到这个城市就赖着不走,转悠来转悠去,真羡慕那个老头,那种城市要是真的有就好了”;

  中学时读奇幻,有一个作家根据《暗黑破坏神》写了一篇小说。在卷首语里,他这样写道:“在游戏里……那个女佣兵惨死在地下坟场里。说实话,听到她临死时的哀号,我心里猛地颤了一下。我玩的是旧版,没有复活功能,所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她倒地,却无法可施,那一刻,我突然有种说不出来的痛伤。我第一次感到,原来游戏中也可以有真情,原来真情也可以变成游戏,原来只要有投入就会有受伤,原来人生的遗憾无处不在”;

  又或者,在《守望先锋》里,有一个不会动的人物,中国人,穿着宇航服,上面有两个字:“宏宇”。暴雪公司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一名叫做吴宏宇的年轻中国玩家,没有等到这款游戏,就因为见义勇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超越国界,不分人种,许多玩家来到名为漓江塔的这个地点,向这个年轻人致敬,留下“这个世界需要更多英雄”的寄语。

 

  从这个角度看,《王者荣耀》只能算一款商业上极其成功的游戏,而非伟大的游戏。我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我有孩子,如果看到他在打王者,会觉得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好游戏值得去玩,我会教他,带他进入那些奇异的世界,看不同的风景,领略历史之美、人物之美、想象之美。

  而这些,恐怕都不是现在游戏行业追求的现金流、高黏性、甚至是对“人民币玩家”的推崇,以及对“游戏模式越简单越好”、“有钱就可以变厉害”这样的行业通行理念、惯用做法可以实现的。

  毕竟现在,网络游戏的影响力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

  孙佳山给我列了一串数据:2008年,我国的网游产业就已经是全球规模第一;2016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的海外实际收入更是多达72.3亿美元——单是出口这一块,我国的网络游戏行业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电影的国内票房规模。同样,在我国现有的近8亿网民中,有近80%年龄未超过40岁,有近90%未受过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农村网民开始接近1/3。

  换句话说,提供给如此巨量的受众什么样的网络游戏,就是提供给他们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他们的审美体验、趣味的养成,网络游戏提供的,可能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范畴。

  我真诚地期待着,也许有一天,中国的游戏人做的产品,不是因为最能赚钱而成为新闻头条,而是因为故事的精彩、体验的丰富,成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一如现在美剧、日漫、美欧日的游戏做到的文化输出那样。

  而在做到这一点之前,可能首先需要去除的就是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的陈旧观点。这大概也需要典范和偶像的作用——就像在丁俊晖之前,无数的家长都把孩子进入台球厅视为不务正业一样。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