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至9月里,不到3个月的时间,在滴滴网约车上发生的两起乘客遇害案,打破了网约车一如既往的出行服务,滴滴出行了一系列整改措施。5月19日起滴滴暂停22点-6点出发的顺风车业务,乐清女孩事件后,滴滴暂停9月8日23点至9月15日凌晨五点期间的所有网约车业务。
期间,高德地图也下架了顺风车业务,嘀嗒顺风车加强相关措施,网约车行业的整改势在必行。
然而,就在滴滴深夜停服的这几个夜晚,“滴滴深夜停服”、“一夜回到打车难时代”等报道扑面而来,整个社会舆论进入一种“没有滴滴深夜出行,一下子慌了”的氛围中。
滴滴深夜停服的这些夜里,发生了什么?“打车难”的喧嚣中,隐藏了出行背后什么问题?
超六成受访打车用户受到滴滴夜间停服的影响
滴滴司机原师傅告诉艾媒网,“滴滴深夜停服期间让人感觉打车难,其实是因为用户的出行习惯。”
在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滴滴出行夜间停服热点监测报告》中,数据显示,有56.9%的中国受访打车用户在滴滴夜间停服期间有打车需求,其中超六成的用户受到一定影响。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滴滴关停夜间所有网约车业务,打车市场供不应求,对用户出行造成不便。
数据显示,在滴滴深夜停服期间,71.0%的中国受访打车用户选择出租车来解决出行打车需求,私家车、其他网约车平台分列后两位,另外有8.9%的车用户选择黑车来解决需求。
尽管替代滴滴的方案并不在少数,巡游出租车本是一个极佳选择。根据数据显示,2010-2016年全国城市出租车辆规模保持逐年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2016年末,全国拥有出租车辆规模140.40万辆,同比增长0.8%。2016年,我国出租车行业的运力规模在380亿人次左右。然而,尽管巡游出租车规模相当,在滴滴停服的这些夜里,乘客依旧遭遇打车难的境况。
数据表明,打车困难成为停服期间出行首要难题。在滴滴关停夜间服务期间,有63.7%的中国受访打车用户遇到了打车困难的情况,41.9%和37.9%的用户遇到司机加价和司机绕路的情况。
“滴滴关停夜间服务期间,网约车数量的减少导致用户打车困难,打车市场秩序出现混乱,出现司机乘机加价、随意拉客、黑车猖狂等乱象。”艾媒咨询分析师如是说。
滴滴深夜停服,打车市场秩序一度出现混乱,用户在打车出行时受打车困难影响,便捷度下降严重,整体体验感也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滴滴停服期间,超过半数中国受访打车用户表示出行便捷度下降、花费增多、体验感变差。
用户支持滴滴整改,出行价格是优势
滴滴深夜停服所曝出来的现象,一来揭露了出租车行业的乱象,其次也见证了滴滴出行已成为用户出行首选。
数据显示,在对出行打车方式进行优先度调查中,滴滴出行成为中国受访打车用户出行的首选。而价格成为滴滴的最大优势,超五成的中国受访打车认为滴滴出行的优势在于价格实惠,36.7%的用户则认为滴滴出行乘车环境良好是其主要优势。
对于此次滴滴的停服措施,尽管出现打车难现象,用户依旧给与理解与支持。64.2%的中国受访打车用户表示支持该措施,而对于滴滴整改之后的使用情况,超半数中国受访打车用户都表示会继续使用。
对于滴滴未来的发展态度,有超过半数中国受访打车用户都表示看好滴滴未来发展,17.0%的用户则认为不看好。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滴滴出行在大众的出行里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便捷性和其余功能得到认可,大众依旧愿意把滴滴作为出行打车首选。
滴滴停服打车难,暴露城市交通体系的缺口
就滴滴深夜停服事件,央视《新闻1+1》曾进行报道,主持人白岩松在节目中发问,这样的措施究竟是诚意整改还是裹挟民意?而在网友的众多评论中,也不乏直呼“这招高”的声音。
滴滴深夜停服,究竟是整改还是示威?
艾媒分析师认为,滴滴网约车业务当前已成为中国大众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其功能也得到认可,业务的关停或将导致社会出行秩序的混乱。在顺风车安全事件发生后,针对监管部门以及大众舆论关于业务关停的压力,可能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滴滴出行未来需要的是不断整改完善自身业务,为大众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服务。一味关停或制止业务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出行安全问题。
#p#分页标题#e#
“滴滴出行对顺风车出行环境安全性的低估,包括应急处理机制的不完善,均是滴滴出行整改的重点。但相比于顺风车业务,网约车在法律监管上更有完善机制,同时有更成熟的运营模式。”艾媒分析师表示。
此外,滴滴停服,城市出租车竟无法满足扑面而来的用户需求,反而出现了混乱的局面。近几年来,出租车可谓与滴滴同行或者潜伏在后者之下,此次将出租车推至用户打车需求风口上,出租车没能抢占用户、满足出行需求,并多发“溢价”、“拒载”等乱象,这一点也不禁让人唏嘘。
艾媒分析师认为,滴滴出行夜间停服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暴露出城市交通体系的缺口,实际反映我国城市公共出行整体管理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艾媒分析师表示,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出租车行业存在加价、拼车等不规范现象,这也是传统出租车需要整改提升的方面;同时城市黑车缺乏整治措施,扰乱出行市场秩序。城市交通应该有自给自足的能力,滴滴出行并不能完全取代城市公共交通职能,而是需要与城市固有交通体系进行更好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