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没有进行前期推广宣传的《长安十二时辰》突然在优酷独家开播,让很多原著粉又惊又喜。很多粉丝大呼这部豆瓣上评分高达8.7的剧,是2019年上半年古装剧的TOP1。
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长安十二时辰》,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很多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历史特长,为《长安十二时辰》里各个
人物都找到了历史原型。
易烊千玺扮演靖安司丞李必,将其少年成才的书生气以及温文尔雅的气质展漏无遗。而其原型就是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和唐德宗四朝的著名政治家——李泌。
泌七岁,能赋棋这是古典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对于李泌的评价文字。
李泌姓李,可跟大唐皇室真没什么关系。他出身山东著姓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之一的辽东房,是南北朝时期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他的父亲是吴房县令李承休。
李泌天资聪颖、悟性极高,七岁便可写文作诗,幼时就已粗通黄老列庄学说,有神童的美誉。还得到过唐玄宗的召见,唐玄宗对李泌非常赏识。
后来的宰相张九龄也欣赏李泌才华与见识,遇事总爱找他讨论交流,称他为"小友",两人成了忘年之交。
少年时的李泌云游四海,年纪轻轻就已博闻广识、通古博今。天宝年间,隐居嵩山的李泌向玄宗献上《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想起李泌的"早惠",召李泌在朝堂之上为百官就道家、法家治国思想进行讲学,再次引起轰动热议。玄宗更加爱惜李泌之才,命他待诏翰林,供奉东宫,太子李亨待李泌极为优厚。
十七岁时,李泌写了—首诗歌《长歌行》:"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可以说,李泌在十七岁时,就为自己
设计好了一生,那就是要么学道成仙,要么建功立业。
白衣山人,权逾宰相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仓皇出走,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此时的李泌因杨国忠的诬陷已脱离官府,"乃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肃宗派人四处寻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灵武,从此留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肃宗要给他授任官职,李泌自称山人,坚决推辞,希望以宾客的身份随从。肃宗只好授李泌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碰到疑难的问题,常常和他商量,称其为先生而不称名。
在克复二京后,肃宗正儿八经地写了篇奏章给避难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为太子。洞若关火的李泌断言玄宗不会回来,果然,李隆基一接到奏章,就斩钉截铁地说:"当我与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
肃宗只好问李泌该如何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李泌的解决办法是"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意思是儿子日夜思念父亲,想迎回京师加以孝养,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就空留遗憾了。
这就比肃宗之前假装让位的态度来得真诚的多,也充分照顾到了"无牙老虎"李隆基的可怜自尊心。
果不其然,李隆基接到第二本奏章后,立马心花怒放地回去当了太上皇。
还有,肃宗当太子时,权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复仇,但李泌认为,如果这样做,必将伤害到此时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肃宗背负"不孝"之名。肃宗作罢。
著名学者南怀瑾认为李泌仗义执言,排难解纷,调和其父子兄弟之间的祸害,实在是古今历史第一人。
勋参郭令才原大,迹似留侯术更淳郭令,是指郭子仪,郭子仪的成功,全靠李泌幕后的策划。留侯,是写他与张良对比。
在安史之乱、肃宗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国家命运作出了正确的预测:第一,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主要指汉族)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第二,李泌为肃宗制定了李光弼、郭子仪在河西河东的战略呼应,牵制安史叛军以求以逸待劳的战略,并反复告诫肃宗"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
开始,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的认可,但后来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
两京收复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主动要求离开权力的中心,遁避进衡山修道,肃宗下诏赐李泌三品俸禄及隐士服,还为他建造居室。
唐代宗即位后,李泌再被召为翰林学士,屡遭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任官。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在解决了胡人留京、边兵军晌等问题后,他就太子李诵(唐顺宗)妃母亲部国公主被人检举交通外臣之事,百般劝说唐德宗,担保李诵无事,从而保住了李诵的太子位。
两年之后,李泌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终年六十八岁。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
台湾作家柏杨对李泌极为推崇:李泌绝对有异于传统的知识份子和孔家班系统,他做事既切实际而又有前瞻,粮食俸禄,以及疆场作战,都能深入掌握,而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料事如神。他当宰相的时间不过一年十个月,对国家贡献之大,已无与伦比。李泌的品格,自诸葛亮以来,更是第一人。
关于李泌去世之后的情况,《邺侯外传》说:"是岁三月薨,赠太子太傅。是月中使林远于蓝关逆旅遇泌,单骑常服,言暂往衡山,话四朝之重遇,惨然久之而别。远到长安,方闻其薨。"这段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人相信他死后成仙了,由此可见他在人们心目
中的宗教地位是很高的。二是他最终选择了衡山作为自己的归宿,或者说是当时人认为他与衡山的缘分最深,故有此说。在衡山受篆,最后又仙归衡山,这说明了李泌一生的政治事业在朝廷,而宗教事业在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