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难逃猪周期?
广东告急!
广西告急!
四川告急!
……
过去十几周,全国猪肉价格进入快速拉升模式,一举打破了尘封三年的纪录。
猪肉价格到底有多疯狂?来看一组数据。
今年初,全国各地的猪肉价格还徘徊在 10 元 / 公斤左右,如今很多地方已逼近甚至突破 30 元 / 公斤大关。
来自中国养猪网的数据显示,截至 9 月 3 日,广东是全国猪肉价格最高的省份,价格为 30.23 元 / 公斤。
四川雅安则以 32.00 元 / 公斤的价格,登顶全国猪肉价格最高的城市。
这是 9 月 3 日上午的全国猪价图(图上颜色越深,代表猪肉价格越高):
▲资料来源:中国养猪网
如果还嫌不够刺激,来看看近一年来,全国猪肉价格的走势图。
▲资料来源:中国养猪网
事实上,今年年初,全国猪肉价格还处在近三年来的历史低位,而后却一路飙升,甚至打破了 2016 年的历史极值。
▲资料来源:芝华数据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猪肉一直是核心主角,猪肉价格的涨跌总是牵动着千万中国家庭的心。
好消息是,中国人已成功解决了 14 亿人吃猪肉的问题。
坏消息是,我们至今无法摆脱上蹿下跳的猪周期。
大约 9000 年前,第一批家猪在河南、广西等地被驯化出来后,猪就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挚爱。
中国人有多爱吃猪肉呢?
2018 年,全球一共生产猪肉 1.13 亿吨,中国人吃掉了其中的 5595 万吨。换句话说,中国以不到 1/5 的人口,消耗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
国外有人对全球各国的猪肉消费量做过一个统计,感受一下:
忽视横坐标,就看这长条,惊不惊喜?腻不腻害?这还不是中国人最巅峰的实力。
2014 年,中国人曾创纪录地吃掉 5719 万吨猪肉。那之后,虽然小幅跌落,依旧是全球无敌。
这还是在鸡鸭牛羊肉消费量不断攀升,猪肉占比连续多年下滑之后的结果。
英国 BBC 曾 " 穷尽 " 世界粮农组织(FAO)、美国农业部和路透社的资料,绘制了一张令美国人崩溃的图。
图上每头猪代表现实中的 2000 万头猪。
过去二十年,美国人平均每年吃掉 1 亿头猪,几乎没有增长。
而中国人每年吃掉的猪,则从 4 亿头增至 7.35 亿头。令人震撼的不是增长速度,而是增长的绝对量。
如果从上世纪 60 年代算起,过去半个世纪,中国猪肉消费量更是增长了 15 倍之多。
这背后,是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从 70 年代人均不到 10 千克,仰视美国人,到 90 年代后期,首次赶上对方的步伐,并一骑绝尘而去。
如今,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年吃掉 40 千克猪肉。
中国人一举摆脱了过去那个猪肉限量供应、买肉凭票的年代,创造了一个不小的世界奇迹。
但更大的奇迹,是背后的支撑体系。
曾经有外国人说,
一旦中国的猪肉出现供给短缺,整个世界也帮不了中国。
这并非唬人。
与吓人的消费量相比,中国人生产猪肉的能力也首屈一指。
在 2018 年全球 1.13 亿吨猪肉中,中国人生产了其中的 5404 万吨,是整个欧盟的两倍,更是美国的 4 倍。
#p#分页标题#e#
中国人基本实现了猪肉自给自足,没有给世界添麻烦。
即便在非洲猪瘟肆虐的 2018 年,猪肉进口也仅为 119.28 万吨,在 5595 万吨的总消费量中占比不到 2.2%,几乎可以忽略。
从产区来看,华中三省——河南、湖北、湖南,是全国绝对的养猪主力军,2018 年生猪出栏量达 1.67 亿头,占全国的 28.78%。
华东以七省市之力,位居次席,总出栏量 1.44 亿头。西南、华南分列三、四名。
单以省论,
四川则是龙头,2018 年生猪出栏量 6638.3 万头,几乎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河南以 6402 万头位居次席,湖南次之。
从 2016 年的一张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全国各省的养猪实力。
▲注:限于篇幅,图中未标注南海诸岛。
有意思的是,四川人不但能养猪,更能吃猪肉。
在网易味央发布的《2018 国人猪肉消费趋势报告》中,川、渝两地雄踞全国人均猪肉消费五强的头两名,是新疆地区的近 9 倍。
紧随其后的是贵州、广东、广西。
四川人是如此爱吃猪肉,以至贵为全国养猪之冠,2018 年依旧不得不从临近的湖北、湖南两省调入。
此外,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也是猪肉消费的主力军。从下面这张全国各省猪肉调出量分布图中,可以一窥全貌。
养的猪多了,就形成一个产业。
过去数十年,四川、河南、广东这三个全国养猪大省孕育出了新希望、牧原、温氏这样的生猪养殖巨头。
2018 年,仅广东温氏的生猪出栏量就超过 2000 万头,位居全球第二。
排名第一的美国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也在 2013 年被河南双汇收购。而河南人除了双汇,还有牧原、雏鹰。
这些大型的生猪养殖企业,单个养猪场的年出栏量动辄数十万头。
地处江汉平原的湖北省钟祥市旧口镇,广袤的良田中,坐落了一排排整齐的猪舍。从进场大门口到对面围墙,直线距离 3.7 公里。
对,你没看错,是 3.7 公里!
围着养猪场走一圈,需要整整 2 个半小时。
这是
全球单体养殖规模最大的养猪场之一,由牧原集团投资兴建,年出栏量 40 万头。
令人惊讶的是,如此规模庞大的养猪场,却只有 20 多名管理员。育肥阶段,每个饲养员可同时喂养 1 万头猪。
但跟广西贵港相比,这还不是最震撼的。
为了满足全国人民对猪肉的惊人胃口,这里的养猪人已经不再满足于平地建厂,而开始向天空要土地。
亚计山地处广西贵港市,山上道路狭窄,丛林密布,看上去并不适合养猪。
但这难不倒当地的养猪人。
从 2017 年开始,扬翔公司在这里建起了一栋栋高楼,让 4000 万年来一直在泥里打滚的 " 二师兄 " 搬进了 " 豪华宾馆 "。
这些高楼多为 7 层,还有一栋在建的高达 13 层,全球罕见。
楼里配置了电梯,猪儿们每天乘电梯上下楼。
猪场采用分层独立饲养的模式,每一层可养 1000 头猪。
这样的养殖模式不但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更加清洁、安全,在人多地少的中国,显得尤为可贵。
大型养殖场虽好,但在整个中国的生猪产出中,它们还是占比太少。
2018 年,以温氏、牧原、正邦、雏鹰、新希望等为代表的大型养殖集团,在全国生猪出栏量中的占比仅为 7.31%。
大部分的生猪,目前还是靠年出栏量 1 万头以下,甚至是 500 头以下的中小型养殖场、个体养殖户提供。
反观美国,前五大养猪巨头占比超过 30%,最大的史密斯菲尔德,一家独占 18%。
这种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滋生了中国猪肉市场的一个顽疾。
#p#分页标题#e#
1982 年,31 岁的四川知青刘永好,在左邻右舍鄙夷的目光中,和兄弟几人养起了鹌鹑。
一年后,比他年长 15 岁的温北英,在千里之外的广东省新兴县办理了停薪留职,联合 7 户人家,开始了养鸡生涯。
最终,他们以家禽为起点,成就了新希望和温氏两大生猪养殖企业。
比他们晚十年创业的河南人秦英林,则一上来便以 22 头猪起家,用 20 年时间打造出全国第二大的养猪企业——牧原股份。
无论刘永好、温北英,还是秦英林,他们一开始的起点,都是小规模养殖场,甚至是个体养殖户。
而这个群体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宰了中国的猪肉市场。
2001 年以前,年出栏 500 头以下的小型养殖场和个体户,贡献了全国 90% 以上的猪肉。时至今日,依旧占据半壁江山。
在中国,80 年代甚至更早年代出生的人,都有这样的农村记忆。
以家庭为单位,后院当猪舍,泔水为猪食,数千万人搞起了个体经营。
最高峰时,这种年出栏 50 头以下的个体养殖户,在全国多达浩浩荡荡的 4800 万户,他们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由于泔水喂食,粪便堆积,整个猪圈恶臭熏天,苍蝇满天飞,不但污染了环境,还极易滋生各种病菌。
更重要的是,个体养殖户由于信息劣势,极易跟风,在猪肉高价时补栏,低价时淘汰,客观上助长了价格的大起大落。
过去数十年,这种周而复始的过山车行情,曾令许多中国家庭手足无措。
从西方的经验来看,组建更多的大中型集约化养殖场才是出路。
也因此,从 2017 年开始,国家对农村小型养猪场进行引导,搬迁、关闭了部分处于饮用水源、居民聚居区附近的养猪场。
搬迁的重点之一,是从水网密集的南方,迁往土地辽阔、盛产玉米的东北,也就是 " 南猪北养 "。
不巧的是,2018 年 8 月爆发了非洲猪瘟。
这场起源于非洲,后传入国内,并席卷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疫情,虽然不传染人类,对生猪却是致命性的。
截至目前,全国 100 多万头生猪被扑杀,在疫情被完全控制之前,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增长。
整顿小型养殖场,与非洲猪瘟不期而遇,两者叠加在一起,对全国的猪肉供给产生了较大影响。
根据芝华数据、申万宏源等机构的测算,2019 年全国生猪缺口或在 1 亿头以上。
供给大幅减少,再加上因为疫情,部分地区禁止跨省调运,最终导致今年五月份以后,全国猪肉价格的大幅飙升。
这是中国养猪产业迈向规模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次特殊的洗礼。
形势突然变得严峻,各方也紧张行动起来。
2006 年,一场致命的 PRRS(猪蓝耳病)爆发后,中国政府建起了猪肉战略储备。几天前,农业农村部表示,将适时投放中央储备猪肉和牛羊肉,增加市场供应。
各地也纷纷推出了猪肉补贴政策,肉票又回到了新时代。
以及,一些老年人又找回了童年。
#p#分页标题#e#
一些地方过激的禁养、限养行为,也正得到国务院的纠偏。
所以,面对猪肉涨价,同学们不用太过慌张。
往大了说,这是中国养猪产业迈向规模化、工业化的又一次特殊的洗礼,风雨过后是彩虹,洗礼过后,猪肉的行情与价格必然理性回归,更健康且可持续。
往小了说,这也不是不可以避免与克服的问题。
比如,实在觉得猪肉贵吃不起的朋友,不妨先用牛羊鱼肉,或者海鲜什么的将就一下。
等到猪肉价格回落后,依旧可以为全球吃猪第一大国贡献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