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能够安全、高效和有保障地运作,核心在于规则的完善和执行。
目前,中国几大电商平台的规则几乎都是在过去的20年里,在大家的一次次反馈中,摸着石头过河,逐渐完善起来的,可以说——电商规则的完善,离不开每一位买家的买买买。
规则能够保护买家、卖家,也能够限制卖家。
日前,有卖家反应,在某平台开旗舰店,因为一个客服的回复不恰当,触碰到了平台规则,该商家被平台要求提交十万保证金,如果再次触碰规则,这十万保证金将被直接没收,然后封店。相信大多数卖家碰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手足无措,觉得平台实在是太无理。
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规则,这无可厚非。并且规则的严格与否,会与商家的入驻多寡相匹配,平台自己制定的规则,最终也会反弹到自己身上。
规则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没有规则,商人逐利,平台上的商家可能大部分都会尽可能行走在底线边缘,一切以流量和利益为主,就看谁能够捞取得最多。那受伤害的必然是买家,涸泽而渔毕竟不是王道。
但对卖家触碰规则的行为,一棒子打死也不合适。因为卖家触碰规则有很多种情况——犯规的频率、违规的严重性,以及是否具有主观性,平台无法根据数据分析出卖家的违规是否属于挑战价值观,是否要判处“死刑”。比如现在很多卖家的规模逐渐扩大,人员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难于进行风险把控,因为并不是每个工作人员都会谨遵规则。人越多,违规的概率就会越大,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种违规算是概率范围内的必然性事件。
所以,规则的设立、执行与卖家的处罚之间如何掌握平衡?这似乎是个哲学问题。
大家都不希望出一件小事,就被一票否决。所以,天猫的规则是给予48分的范围,每年的违规都会在年底清零,除非是扣分扣到0分这种严重违规,否则不会被封店。这就给卖家预留了一个比较好的弹性范围,卖家也会有安全感,不至于过度敏感,如履薄冰。
而且每次违规,都有一次申诉的机会。
对于卖家而言,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每个人都有不确定性,都有违规的可能。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工作人员不违规,也是一大难事。
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客户。当出现违规,首先你不能要求员工自己赔偿,如果涉及金额巨大,员工也赔不起,这也不符合企业管理守则。就算是员工赔偿,扣分的事实已经发生,对店铺的损伤无论如何也无法弥补。
我们在恳请平台方尽可能让规则合理的同时,也要让自己的员工懂规则、守规则。
比如很多卖家会将规则打印出来,让容易触碰规则的岗位人员熟读。每次规则的修改,都会有主管第一时间做好普及,加强认知。很多店铺也会聘请客服主管,定期给客服进行培训,毕竟客服的流动性太大,很多新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熟悉规则。同时,在绩效考核里,对员工的违规,设置一定的处罚,目的是起到震慑作用,让员工能够有所忌惮。
没违规过的店铺不是好店铺,每个店铺在一定时间里,或多或少会涉及违规,合理对待就好。
当然,最好的状态肯定是平台负责完善规则,商家负责遵守规则,买家才可以安全且有保障地购物,一切才能良性运转,越来越好。
毕竟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规则是一把刻度尺,平台、商家和买家,分别站在这把尺子的不同位置,每个角色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这把尺子才能保持平衡。
只有每个角色都在合理位置发挥合理的作用,才能每个人都利益最大化,这条路才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