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掌门人周建平在自家地盘上失态了。
4 月 19 日,海澜之家在江阴总部召开年度股东大会。董事长周建平主持,股东们对相关议案投票表决。这原本只是一场常规性流程,会上七项议案,以绝对优势全部审议通过。不过,出现在股东交流环节的一个小插曲,却直接将这家服装公司推向风口浪尖。
面对小股东就持续存货提出的疑问,在发布会初自称抱恙在身的周建平,最终没能坐得住,流露出明显不耐烦的情绪," 这个问题我答的耳朵都要起茧了 ",不过,他没有正面回应股东,只是辩解称模式没问题,营收还在持续增长。
" 如果营收没有超过海澜,就没有资格质疑我们。" 周建平愤愤不平地回怼道,谁都不许质疑海澜的存货问题。
这之后,另一位投资者站了出来,困惑于海澜之家接下来的经营方向,但周建平似乎已经彻底耐心,现场发飚 " 如果你水平足够,就是你来做董事长了 ",并劝对方不要浪费大家时间。另据参与这场股东大会的浑水调研观察,期间该名小股东曾试图就自己提问意图做出解释,但均遭周建平粗暴打断。
昔日 " 国民男装 " 掌舵人,如今却在股东大会上演 " 怼人 " 剧情,实在大跌眼镜。这一行为既不妥当,也不会为消除小股东困扰,带来任何实质帮助。
发飚之事一经曝出,海澜之家股价接连跳水。4 月 19 日 ~26 日期间出现 6 连阴,六个交易日累计跌去 8.3%,市值一度蒸发近 30 亿元。不过此后两日,股价又出现反弹,两个交易日回升逾 4%,至 8.86 元。
- 1 -
" 国民男装 " 生存之痛:库存问题 " 老大难 "
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海澜之家发展至今,始终没有解决高存货问题。
根据海澜之家年报,2018 年全年实现营收 190.1 亿元,同比增长 4.89%;净利润 34.5 亿,同比增长 3.78%;扣非净利润 32.7 亿元,同比下降 0.63%。
相比 2017 年,三项业务指标增速全线放缓。与此同时,存货压力明显上升。截至 2018 年末,海澜之家存货 94.7 亿元,较上年末的 84.9 亿元增加 9.8 亿元,同比上升 11.55%。
对于服装连锁企业来说,库存原本是正常现象。服装行业模式比较特殊,过去品牌商往往根据春夏、秋冬两场订货会,看样决定订货量,上游制造企业紧跟着进行备料、生产以及物流配送。整个周期较长,从接单到上市,整个流程下来大概在 70~90 天左右甚至更久。
合理的库存,可以帮助服装企业追赶潮流,以及处理可能的爆款追单,实现销量和生产效益最大化。过去服装行业有个惯例,每卖出一件商品,零售店至少要准备 2.5 件商品进行库存周转。而从采购、制造、销售再到分销,中间渠道层层流转,每一层都可能预留一部分库存。
但库存也会加大商品滞销风险。服装讲究应季销售,一旦错过最佳销售时机,或者误判潮流趋势,存货积压带来的跌价空间极大,负作用会进一步传导至上下游全链路,加大经营风险同时,也会增加资金周转时间,最终影响甚至拖垮服装企业。
回到海澜之家本身,这些年库存的亏还真没少吃。2014~2018 年,其按年期末存货余额分别为 60.9 亿、95.8 亿、86.3 亿、84.9 亿、94.7 亿;存货占营收比重分别为 49.3%、60.5%、50.7%、46.6%、49.6%。
正是这一高库存占比,让海澜之家饱受争议,不过海澜之家的 " 平台 + 品牌 " 连锁经营模式也有其特殊之处,这让周建平引以为傲,并在股东大会上辩解称 " 别人学不来 "。
面对上游供应商时,海澜之家姿态强硬,旗下连锁品牌存货中附有可退货条款的商品,可以按照成本原价退还给供应商,此类存货因此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于不可退货的商品,海澜之家才承担相应存货跌价风险。
2018 年年报显示,海澜之家期末服装连锁品牌存货中,可退货商品金额为 49.2 亿,不可退货商品为 38.9 亿,整体存货以可退货商品为主。
(图据海澜之家 2018 年年报)换言之,海澜之家将大部分库存风险转嫁给了上游供应商。
下游渠道根据线上线下可以分为两种:线上方面采用直营模式;线下主要为加盟模式,兼有联营、直营模式。其中,海澜之家开设的加盟店属于类直营模式,不收取加盟费,加盟者只提供资金及部分店铺,不参与门店具体运营,由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加盟者与品牌方采用委托代销模式,海澜之家拥有商品所有权,双方按约定结算营收及利润分成。
#p#分页标题#e#这一轻资产运作模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保证了海澜之家全国快速扩张,并让他们登上 " 男装连锁品牌第一 " 的宝座。但在门店扩张到一定规模后,海澜之家品牌老化,以及存货管理低效的症结逐渐放大出来。
根据年报,2018 年海澜之家资产减值损失为 3.8 亿,同比去年大幅增加 203%。海澜之家方面对此的解释是,期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增加所致。这笔不小的损失,吞噬了一部分原本就增长乏力的主营利润。
不过,即便是那些不计提跌价准备的商品,所谓可退货政策背后,也蕴含一定隐患。
回到上游供应商本身,由于他们需要承担海澜之家服装商品主要库存风险,为了弥补因海澜之家退货可能导致的跌价损失,一些供应商会事先提高商品出厂价,抬高单件服装毛利率,保证整体利润空间的稳定性。
由此来看,海澜之家可退货商品的跌价成本,也就没有真的被转移到上游供应商,要么流回到海澜之家身上,要么就要由终端消费者来买单。
- 2 -
主品牌尽显颓势,海澜之家全渠道坎坷前行
近些年,受电商市场及不断崛起的新品牌冲击,海澜之家大刀阔斧调整品牌运营策略,一改 " 男人的衣柜 " 定位,逐渐发展为覆盖男装、女装、童装、家居等细分市场布局,旗下除海澜之家外,还运营圣凯诺、爱居兔、黑鲸、OVV、AEX、海澜优选生活馆、男生女生等品牌。男人的衣柜,变成了全家人的衣柜。
新品牌营收带动效应明显,除主品牌 " 海澜之家 " 外,2018 年,爱居兔、圣凯诺营收分别同比增长 22.68%、12.82%,其他品牌营收增长 25.78%。但新品牌目前显然还远未发展成熟,营收合计占 2018 年总营收比例仅为约 20%,营收仍要靠主品牌拉动。
但事实上,主品牌营收发展也并不顺利。2018 年度,海澜之家主品牌营收为 151.4 亿元,同比仅微增 2.62%,营收增速几乎陷入停滞局面。但主品牌营收放缓背景是,相关门店数仍在快速扩张。截至 2018 年末,海澜之旗下所有门店达 6673 家(不含男生女生门店,下同,编者注),其中海澜之家品牌直营、加盟及联营门店,2018 年合计新开 793 家,占期内海澜之家总新开门店的近七成。
大规模开店却未明显带动营收,海澜之家的存货上升似乎无可避免。为了提高商品周转,海澜之家还试着 " 押宝 " 电商渠道,入驻天猫、京东、苏宁易购、唯品会等电商平台。对于以线下门店为主的海澜之家,电商渠道属于绝对的空白市场,毛利率也相对线下更高,增长潜力巨大。不过事实却不尽如此。
《零售老板内参》经统计发现,2014~2018 年,海澜之家线上销售额分别为 2.7 亿、5.9 亿、8.5 亿、10.5 亿、11.5 亿;期内线上营收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 2.24%、3.80%、5.17%、5.91%、6.14%。
线上营收在连续增长,但过去五年线上营收增速却在持续下滑,从 2015 年的 118.5% 高增速,滑落至 9.5%。
线上线下营收速度全面放缓,甚至部分有开倒车的迹象,身为董事长的周建平自然很难开心起来。在同一时期,海澜之家新零售转型升级,态度也一度摇摆不定。
早在 2017 年 8 月 13 日,马云曾高调现身海澜之家,周建平及 " 接班人 "、海澜集团总裁周立宸作陪,马云彼时盛赞海澜之家模式。此后不久,双方一拍即合,并在 8 月 30 日上午,天猫与海澜之家宣布签署新零售战略合作,对后者门店进行智慧化改造升级。
2017 年双十一,海澜之家以逾 4 亿交易额,摘得当年天猫男装行业销量冠军。在当年的一张官方宣传照片中,新上任的周立宸还与团队共同庆祝这一战绩。
海澜之家彼时对于阿里的示好是全面性的。2017 年 9 月,海澜之家曾因拒绝参与 " 二选一 ",从京东撤店,并提示消费者从天猫官方旗舰店购买。
但双十一热度刚过去不久,海澜之家态度出现大反转。2018 年 1 月,刘强东为海澜之家站台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刘强东彼时在社交平台发图并配文称,"2018 年中国男人两大标配:上京东、买海澜;做男人、很简单!我为海澜之家代言!"
新动作接踵而至。此后 2 月 2 日,海澜之家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荣基国际以每股 10.48 元的价格转让总股本的 5.31% 给到腾讯普和,作价 25 亿元。同日,海澜之家全资子公司江阴海澜与腾讯、挚信投资宣布共同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对服装相关产业链、优秀服装服饰品牌、服装制造等公司进行投资。自此,海澜之家正式进入腾讯怀抱。
#p#分页标题#e#同年 5 月,海澜之家、海澜优选等官方微信小程序也陆续上线。值得一提的是,到了 2018 年天猫双十一,海澜之家也跌出天猫服装销量 TOP10,官方微信、微博渠道,也未像 2017 年那样对双十一战绩进行大肆宣传。
除此以外,为了拉动线上销量,海澜之家还曾在 2018 年 7 月进驻美团外卖,试水 " 叫外卖送衣服 " 一小时达,不过实际效果并未在年报中披露。
《零售老板内参》随机浏览开在北京石景山区、朝阳区、东城区三家支持外卖的海澜之家门店发现,绝大部分商品销量、点赞均为 0,三家门店对应月售单量分别为 0 件、5 件、12 件。
海澜之家部分支持外卖门店截图从目前交出的成绩单来看,外卖送衣服这件事,只不过是一个 O2O 行业的伪命题。海澜之家 " 撒网式 " 布局全渠道,并未改变增长乏力窘境。并且电商渠道增速能否在 2019 年奇迹回暖,仍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 3 -
出海为去库存?海澜之家难以讲述新故事
国内线上线下营收增速全面放缓之下,海澜之家显然亟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新品牌孵化仍有很大不确定因素,贸然扩张显然并非明智之举。相比之下,将模式复制到东南亚市场,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7 年 7 月,海澜之家马来西亚首店亮相吉隆坡 MyTOWN,自此正式吹响了海外扩张的号角。此后陆续进驻泰国、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根据年报,2018 年主营业务中海外营收 5615 万元,同比增长 810.34%,毛利率为 65.62%,接近期内海澜之家直营店 60.71% 的毛利率水平。
这个成绩看起来十分漂亮。不过,海外营收占海澜之家总营收比重微小,仅为 0.3%,期内营业成本也急剧攀升 623.95%,至 1930 万元。此外,海外门店单店营收能力也很有限。
根据多项公开报道,截至 2018 年末,海澜之家共在海外开设 27 家门店,按海外营收 5615 万元计,2018 年海外平均单店营业收入仅为208.0万。相较之下,期内海澜之家、爱居兔、其他品牌三类门店,连续开业 12 个月以上直营门店的平均营业收入分别为751.7 万、592.9 万、865.9 万。
综合来看,眼下海澜之家的出海,还远谈不上成功。并且海澜之家早先对于东南亚市场的定位,似乎考虑并不清晰。此前早在 2017 年,周立宸在接受《零售老板内参》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进军东南亚市场,主要还是为了去库存。这显然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近些年,东南亚人口红利日益凸显,中国互联网巨头出海淘金的故事不胜枚举。不过即便如此,品牌出海本身还是蕴含极大风险,跨国运作,企业显然需要对当地市场风土文化有足够了解,因地制宜做好本地化落地。
如今海澜之家还计划进军到日本、韩国等更多海外市场,不过比起不断扩张,海澜之家可能还需要在门店精细化运营上,向小股东们拿出更具说服力的成绩。海澜之家的新故事,不在于扩张,还要回归到存量门店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