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八年后,王兴的美团在 2018 年 9 月登陆港股。这个时间节点,也成为我们观察和复盘美团的关键契机。
回望美团的 2018 年,是急速扩张的一年:
通过收购摩拜、网约车上海开城,美团试图打破由滴滴主导出行领域;
耕耘酒店业近 5 年,美团酒旅的国内酒店间夜量超越了携程;
孵化小象生鲜,剑指盒马鲜生布局线下商超;
借由上线美团闪购,推出了快零售的概念,与京东到家、饿了么展开竞争;
而 7 月底亮相的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则宣告美团投身到 BAT 领跑的 AI 赛道之中 .........
在 2017 年,美团还是只是一个外卖、酒旅、到店服务为主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而到了 2018 年 9 月上市前夕,美团进军了几乎所有与线下商业有关的超级入口,成为最大的 O2O 平台。
对比 IPO 前后,美团的多轮扩张,同样留给市场留下了疑问:美团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这样的质疑,更是体现在了美团上市后的股价上。
不少声音认为,美团通过去年的一系列操作开启了 " 无限战争 ",但除外卖业务之外,美团还没能在多领域竞争中获得绝对的优势地位。上市后没多久,美团就因为股价的下挫与亏损,再次遭到外界的质疑。
但与之相对的是投资人以及跟随者们的支持。
" 王兴是少有的对野蛮生长的中国互联网格局有着清晰认知的思考者,是将思辨精神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企业家之一,这或许也是美团不断越过山丘,获得更大成功的原因。"
在美团点评正式挂牌前,美团的 A 轮投资人、红杉中国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如此评价 " 九败一胜 " 的王兴与美团。
过去的 20 年间,中国的互联网几经沉浮,大浪淘沙后,形成了阿里、腾讯、百度主导的格局。但王兴带领美团凭借 2018 年的表现,被视作对 BAT 格局最具威胁的挑战者之一。
复盘 2018,我们是否真能找到美团扩张的边界?王兴的野望究竟在何处?
上市前的扩张,不止 "27 亿美元的摩拜 "
此前,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强调,单业务公司无论什么业务都会到天花板,要避免这个事情发生,并不是坚守用户体验就行,而是在已有的业务达到天花板之前开始新业务。
近几年美团保持着一年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的习惯,每次都意味着边界的扩张。
2017 年 12 月 1 日,刚刚获得了 40 亿美元融资的美团点评,将原有的美团平台及酒旅事业群、点评平台及综合事业群,调整为新的到店事业群、大零售事业群、酒店旅游事业群以及出行事业部四大业务体系。此次调整中,美团点评重点聚焦的是 " 到店、到家、旅行、出行 " 四个场景。
显然,在上市前夜,美团正试图在外卖、酒旅之外,寻找超级平台的重要拼图。
在很多人眼中,美团在 2018 年的扩张似乎违背了专业化的传统商业观念,但美团有着自己的逻辑。
2018 年美团扩张的遵循着一个逻辑,即从大众高频的市场切入,错位竞争,然后提升供给侧技术能力,进而打造出护城河。
这也就能解释备受市场诟病的美团出行战略。
出行市场的特征与上述美团的扩张路线契合。无论是摩拜所在的共享单车赛道,还是滴滴的网约车市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头部公司的日交易笔数基本上都在 2000 万单左右。于是,2018 年扩张的战役先从出行市场打响。
出行行业
2018 年 3 月,经过在南京一年的试验,以及北京地区的挫败后,美团在上海与滴滴展开了对攻。
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聚拢司机与用户,美团宣布上海前 2 万名注册司机(北京为前 5 万名)前 3 个月免交易抽成;三个月后,司机每单抽成 8%;在收入上,美团也有保底政策,司机当天完成 10 单可以得到 600 元的保底收入,若单量总额超过 600 元,额外奖励 200 元。对于新用户,美团打车补贴了 3 张 14 元的优惠券。
补贴的效果立竿见影,仅过了一周,美团方面就宣布上海站的日订单超过了 30 万。而司机端的补贴也在加大,一名美团打车的司机告诉钛媒体驻华东团队,美团进入上海的第二周,保底收入就从 600 元变成了 700 元,超过 700 元又额外奖励 200 元。
另外,美团丰富了奖励体系,比如符合一定等级资格司机也可以选择在 7 天内跑够一定单量与金度,超过后,加上奖励 7 天收入最高可以到 8000 元。
而在共享单车这条战线上,美团则暗自发力,筹划对摩拜的收购。
#p#分页标题#e#2018 年 4 月 3 日当晚,摩拜股东会通过美团收购方案,美团以27 亿美元作价收购摩拜,包括 65% 现金和 35% 美团股票,此外美团承担摩拜债务(5-10 亿美元之间),管理团队留任。
酒旅行业
同时,美团酒店在国内酒店业务预订上也实现了颠覆。在 2018 年第二季度,美团以 6790 万的订单量、7290 万的国内酒店间夜量超越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三家之和。
即便在看似不起眼的短租民宿领域,美团旗下的榛果民宿凭借在二三线下沉市场的扩张,仅用了 1 年半的时间,就吸纳了 35 万在线房源与 8 万在线房东,间夜量在 2018 年底悄无声息的逆袭了 Airbnb 中国。
新零售
此外,美团面向零售餐饮等线下场景还推出了小象生鲜、闪购、" 好货拼团 "、美团买菜、快驴业务以及无人配送开放平台等业务。
通过大规模布局,美团逐渐形成了如上图所示的闭环大框架结构。资本市场的 " 不理解 "
但要命的是,在急速扩张中的美团迎来了 " 要命的 " 一波港股上市潮。
2018 年的港股上市潮极具特点:新经济公司多,独角兽多,破发多。而美团的上市也是 2018 年港股上市潮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2018 年 9 月 20 日,美团点评正式在相关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 3690。
刚刚上市后的美团点评的股价一路走高,开盘涨 5.65%,报 72.9 港元,市值达 4033 亿港元 /510 亿美元,一时间超越了小米、京东、网易、拼多多等互联网公司。
也得益于前文所述的急速扩张,美团的 GTV、平台用户与活跃商户都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其中,交易金额(GTV)为 1457 亿元,2017 年同期为 1041 亿元,同比增长 40%。
交易用户数方面,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的前十二个月为 3.82 亿,2018 年三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30.3%。同时,每位交易用户年均交易笔数截止 2018 年 9 月 30 日的前十二个月为 22.7 笔,同比增长 32.6%。
在活跃商户数上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的前十二个月为 550 万,截至 2017 年 9 月 30 日的前十二个月为 380 万,2018 年第三季度年实现同比增长 44.3%。
同时,多元的业务支撑让美团构建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超级平台。
纵观当下中国互联网的超级平台,都从多元化的组织架构中尝到了甜头。阿里有淘宝、天猫、阿里云、蚂蚁金服、菜鸟、钉钉、新零售这七种武器;腾讯凭借微信、支付、游戏业务撑起了 3 万多亿港币的市值;字节跳动也依靠今日头条、抖音与国际化威胁到 BAT 的领导地位。
美团唯有构建起自己的平台架构,才能担当起与上述互联网巨头们旗鼓相当的市值。
但既然已经上市,就必须要面对市场们对公司盈利的迫切需求。此时,扩张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扩张所带来的并不好看的利润表,令美团股价一度走跌。
在出行领域,开城上海后,美团便与滴滴开启了的补贴大战,以争夺市场与用户。但由于多次被上海交管部门约谈,不得不放弃补贴政策与激进的扩张策略。而对摩拜的收购也加重了亏损。
美团的财务数据显示,受到新收购的共享单车摩拜及网约车业务的销售成本激增影响,2018 年 1-4 月亏损 20 亿。而第三季度,美团也因为加大对新业务的投资与网约车的拓展,经调整亏损净额 25 亿元。据美团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将不再拓展网约车业务。
一时间,究竟是创造高利润来取悦资本市场,还是坚持高速增长打造 " 吃 " 的帝国,成为美团必须面对的抉择。
自去年 9 月 20 日以来,美团点评股价的表现并不理想。截止钛媒体发稿前,美团点评每股 53.300 港元,市值从 4000 多亿港币跌落至 2927.62 亿港元。
当然,宏观环境的波动对市场的影响毋庸置疑。受此影响,包括美团、小米、中国铁塔、平安好医生、51 信用卡在内,大批赴港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与大公司的股价均表现不佳。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时代已经与 BAT 崛起之初发生了重大变化,很难简单将美团在业务扩张上所受到的挫折,简单归类为 " 决策失误 " 或者单纯为了上市的恶果。
#p#分页标题#e#曾经,中国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驱动着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跑马圈地,也孕育了今日头条、美团、滴滴新一代巨头——也就是业界惯用的新组合:TMD。
用户资源是企业的生命线,但当红利枯竭,存量市场的天花板已现,以 TMD 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的弄潮儿要想追赶 BAT 的脚步,必须在存量之外寻找增量机会。
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团与拼多多一样,同样从二三线这样的下沉市场起家,增长依靠用户驱动,并擅长低端颠覆。大到团购、餐饮、酒旅这些大赛道,小到短租民宿这样的垂直赛道,美团就是凭借这样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屡屡弯道超车。
对于美团这样的后发型公司,由于试错成本低,在增长与利润之间,甘愿冒着巨额的亏损(经调整亏损净额 25 亿元),也会优先倾向于前者,不遗余力的为新业务投入了大量资源。
" 如果你已经到了天花板,到 100 亿美金到 1000 亿美金区间的时候再开辟新业务就来不及了。" 王慧文在 2018 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他再次说明美团在寻找新的增长极上的紧迫感。
钛媒体认为,美团的目标不仅是几千亿港币的市值,而是成为更高级别的互联网巨头。因此,短暂时期内," 究竟是利润还是高增长 ",必然成为资本市场与美团相互角力的一道题。
但对于王兴来说,上市或许只是硬性需求,而成长的机会则更加难得,机遇往往转瞬即逝。
王兴究竟想要什么?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当今的中国,BAT 已经垄断了大众的线上生活。而在纷繁复杂的线下商业世界,还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
而复盘 2018 年,我们发现王兴的下一步,势必要做 To B。
2016 年,王兴抛出了他著名的 " 互联网下半场 " 理论,并预言下半场的重要方向是供应链与 2B 行业的创新。
如今,王兴的观点也正被全行业认可。2018 年,包括阿里、腾讯、百度在内,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的与医疗、教育、工业、汽车、零售等产业结合,布局 B 端数字化。他们都希望通过 To B 的业务的升级,与需求端匹配,进而带动 C 端的消费与服务市场。
在生活服务市场布局多年的美团,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一遇的良机。
2018 年 10 月 30 日,杀伐果断的王兴宣布了美团进行新一轮组织升级。在内部信中,他表示未来将战略聚焦 Food + Platform,以 " 吃 " 为核心,苦练基本功,建设生活服务业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多层次科技服务平台。美团的使命也从 " 让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 " 调整为 " 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 "。
另外,美团对 " 到店、到家、旅行、出行 " 场景做了优化整合,组建了用户平台、到店事业群、到家事业群,成立了快驴事业部、小象事业部、LBS 平台。
与2017 年的组织调整相比,2018 年是美团前进的拐点。这意味着,这家靠团购起家面向 C 端的企业,决定在它诞生的第 8 年,押宝生活服务业供给侧数字化,奉行技术驱动并试图成长为线下之王。而美团在未来十年能否缩短与阿里、腾讯的距离,将取决于 2018 年在供应链与 B 端的这一连串操作。
2018 年开始,美团消无声息的避开了与阿里、腾讯在新零售行业的正面竞争,依靠地推团队与组织溢出能力,在以餐饮为核心的生活服务业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在 2018 年 Q3 财报中,美团方面对此做了详细的披露。
据钛媒体了解,餐厅管理系统(RMS)作为每个餐厅的数字枢纽,对包括餐桌管理、菜单管理和库存管理等进行数字化改造;B2B 供应链解决方案则是对餐饮的采购过程进行也数字化。透过 RMS 和供应链解决方案,美团通过将商家业务经营数字化,减少其采购成本及经营开支,并提高其经营效率及盈利能力,为商家带来增值服务。
而快驴进货则汇总了来自餐馆的在线订单、来自上游供应商的大宗采购,并负责将产品运送到商家。在此过程中,美团建立了自己的运输管理系统和仓库管理系统,最大程度缩短供应商到餐饮客户的中间链条,以简化操作,同时对供应商信息进行数字化。
在外卖业务上,美团基于 AI 和 LBS 技术,打造了外卖超级大脑—— O2O 实时物流配送智能调度系统,针对不同配送场景进行智能调度,通过订单与骑手智能匹配,确保运力系统处于最优状态,并借助无人配送的探索,来进一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
此外,美团还帮助平台上的商家通过建立线上的营销流程体系;通过智能 POS、SAAS 收银等,实现餐厅的支付数字化。
#p#分页标题#e#尽管对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在短期内会拖累企业的业绩。但从 Q3 的数据看,美团对新业务的投入初步得到了回报:Q3 收入 35 亿元,同比实现近 5 倍增长,达到 471.3%。
另外,美团在技术研发持续加码。根据财报,2018 年第三季度美团研发开支为 20 亿元,比 2017 年同期的 10 亿元增长 95.1%,增长近翻番。此前披露的半年报中,美团研发开支较同期增长 110%。
客观的讲,当外界都以为行业红利成为过去,美团以 " 吃 " 为核心押宝 B 端数字化的策略已经经受住了恶劣的大环境考验,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在 2018 年第三季度,餐饮外卖毛利 19 亿元,同比实现超 2 倍增长,达到 287.3%;与此同时,由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及提高运营效率,订单密度提升及人工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单均配送人工成本进一步下降,餐饮外卖毛利率从 2017 年同期的 7.9% 增长到 2018 年第三季度的 16.6%。
但无论美团的极限与野望在何处,正如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此前所言:在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美团是阿里、腾讯之后,第三个建立了破坏性创新引擎的公司,而这才是美团最核心的竞争力。
而王兴想必也为上述种种布局做好了苦战的心理准备,正如他前不久转发的段子一样:2019 年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