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青年来说,无论来自于大城市,还是三四线小城市,有两个名字都一直伴随着他们的人生道路,那就是邵逸夫和田家炳。他们都是香港著名企业家,一位是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和无线电视台的创始人,一位是皮革大亨,但对于许多中国学子而言,这两个名字所代表的不是财富与地位,更多的是从小学到大学当中,学校里一座座教学楼的名字。
2018 年 7 月 10 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讣告,宣布田家炳博士于当日上午辞世,享年 99 岁。田家炳一生捐助了 93 所大学、166 所中学、41 所小学、19 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 1800 间乡村学校图书室,被誉为 " 中国百校之父 ",他的生活却以 " 吝啬 " 闻名,不搞铺张的仪式,一双鞋穿了 10 年,袜子补了又补。连矿泉水瓶都要循环使用。
而在瑞典,同样也有一位以 " 抠门 " 著称却爱好慈善的首富——年初去世的世界级家具品牌 " 宜家 " 的创始人英格瓦 · 坎普拉德,身家超 500 亿美元,却一直穿着褐色外套,戴着一副老式眼镜,常年开着一辆老式沃尔沃汽车。但与此同时,他所创立的宜家基金会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拯救儿童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最大企业捐赠者。
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这些富人而言,拥有的财富越多,烦恼也就越多,而把财富通过慈善的方式捐赠出去,可以使他们获得快乐。而这种快乐甚至比商业上的成功更持久,这可能就是包括邵逸夫、田家炳、坎普拉德等人在内的富人热衷于做慈善的原因。
田家炳卖房捐校
生于 1919 年的田家炳,祖籍是广东大埔。16 岁时,因父亲亡故,他不得已弃学从商,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1936 年,他远赴越南推销瓷土,后与同乡合办瓷土公司。3 年后,日本侵华战争打乱了瓷土生意的节奏,汕头沦陷导致运输中断,他迫不得已又转向印尼从事橡胶业,并创办了超伦树胶厂和南洋树胶有限公司,以及印尼首家塑料薄膜制造厂。
1958 年,在印尼排华风波日盛的影响下,他开始转移业务重心,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创办田氏塑料厂、田化化工厂有限公司,逐步将公司经营成全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上世纪 80 年代,田家炳已是知名的亿万富翁,被称为 " 香港人造革大王 "。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田家炳先后担任东华三院、博爱医院等多间慈善机构的职务,开始涉足慈善。1982 年,他捐出价值十多亿元的 4 栋工业大厦,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医疗、交通、文娱等公益事业,晚年更决定将在香港所有物业租金收益的八成捐给基金会。
1997 年香港金融危机之时,田氏企业收入减少,承诺的捐赠数目难以兑现,他便将自己已经居住 37 年、位于九龙塘的 900 平米花园式豪宅出售。为了快速凑齐现金,本可以卖到 1.2 亿的房子,他以 5600 万就卖出去了,转而租住了一间 130 平米的公寓。
他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荣誉,1994 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 2886 号小行星命名为 " 田家炳星 ",1996 年英国女皇在白金汉宫授予他荣誉勋章,2004 年,北京中华慈善总会举办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他被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100 位慈善人物之一。2010 年,他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还被亚洲电视评选为 " 感动香港十大人物 "。在内地,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他荣誉博士、院士称号,超过 80 个市县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在他离世后,各地教师、学生以及普通市民都自发开展悼念活动。
" 无冕之王 " 宜家基金会
与田家炳相似的是,坎普拉德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出生于瑞典南部的一个农庄中,17 岁创办了 IKEA 公司,主要经营钢笔、皮夹、手表、尼龙袜等物品。10 年后,逐渐转向家居行业,以设计精美、实用可靠和价格低廉的家居产品打开了市场,并提出可组装家具的概念,让购买者可以在家自己完成组装,因而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
坎普拉德以 " 抠门 " 著称。为了避税,他住在瑞士,坐飞机只坐经济舱,住廉价酒店,从自家商城里买廉价家具,还要求员工办公纸张也得两面用完。同时他也是精明的,同样是在 1982 年成立了基金会,他决定将公司捐给宜家基金会管理。
从 2003 年起,每年 11 月和 12 月期间,宜家商场每售出一只毛绒玩具,宜家基金会就会向救助儿童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赠 1 欧元,用于支援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计划。自首次举办以来,一年一度的宜家毛绒玩具义卖活动已为教育活动捐出 6700 万欧元,帮助 46 个国家的超过 1100 万儿童获得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
#p#分页标题#e#
2013 年,宜家基金会通过与联合国难民署向叙利亚难民捐赠了 5 万张宜家床垫。并和联合国难民署、难民住房机构一起共同开发太阳能照紧急避难屋,只需要 4 个小时就可以搭建出一间 17.5 平米、可容纳 5 个人、适合一个小型家庭生活、寿命 12 年的难民房。
此后,坎普拉德还先后设立了各种公益基金,帮助儿童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们;其中包括以他母亲的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基金会,每到圣诞节的时候,宜家公司总部的员工们都会向这家基金会捐款。
情怀和生意
慈善不仅是公益事业,其商业价值也不可小觑。
从全球角度来看,有 " 全民慈善 " 传统的地方,往往慈善活动都可以带来实际利益。无论是在中国香港还是在瑞典,政府都会对于热心慈善的个人或企业予以政策鼓励。在香港,民众捐钱给认可的慈善机构和信托团体可以免税,多捐则多免;而在瑞典,由于基金会的非营利和慈善属性,宜家的适用税率从行业通用的 18% 降到只有 3.5%。
不过,对于许多热衷于慈善的企业家而言,更重要的是在满足了物质和财富的需求外,如何去满足自己实现更伟大目标的愿望。比如,微软创始人比尔 · 盖茨和谷歌 CEO 拉里 · 佩奇,都更愿意在民生领域,帮助科技创新企业去实现改善全人类的巨大成果的研发。比尔 · 盖茨在新能源和医疗保健等行业做了不少投资,拉里 · 佩奇甚至公开宣称应该把钱捐给特斯拉、SpaceX 的创始人埃隆 · 马斯克,让他去实现梦想改变世界。包括 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也在 2013 年 12 月份捐赠了价值 10 亿美元左右的股票。
这些白手起家的富豪,更愿意让自己的财富去发挥更大的价值,而非一味守财。一项对 " 捐赠承诺俱乐部 " 签约者和 " 慈善 50 人 " 上榜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全世界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当中,7.8% 的人已经签约承诺捐出大部分财富;相比之下,财富来自继承者的这一比例仅为 2.1%。
" 做慈善看似是向外花钱,但更为丰厚的回报可能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回馈,例如获得别人的尊重、身份和地位等。" 宋清辉指出。或许正如田家炳所说," 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