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沐宇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小米集团终于公布了香港联交所招股书,这家明星科技公司终于开启了登录资本市场的大门。在招股书中,小米集团对于自身的业务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宣传。
招股书中披露,小米集团在2015-2017年,分别实现了营业收入668.27亿元、684.42亿元和1146.25亿元,实现净利润-76.27亿元、4.92亿元和-438.89亿元。截至2017年末,小米集团的总资产为898.70亿元。
小米的定位:手机、智能硬件、IoT三轮驱动
提到小米,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小米手机,其次就是小米手环、小米空气净化器、小米电视等一系列3C及家居硬件产品。
然而,雷军及小米对于自身的定位却远非是单纯的硬件公司。他认为小米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具体而言,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
根据IDC的统计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的全球出货量第四,仅次于苹果、三星和华为。小米还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消费级IoT市场目前还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没有出现优势突出的头部厂商。2017年,小米在消费级IoT市场的占有率排名全球第一,达到1.7%,领先第二名苹果0.8个百分点。
目前,小米通过投资和管理建立包括逾210家公司的生态连(其中90多家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硬件及生活消费产品),这显示出其未来想要在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领域大展拳脚的“野心”。
自诩互联网公司却一直靠卖硬件创收
#p#分页标题#e#
尽管小米一直宣称自己是互联网公司,但其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硬件销售。让我们来看一下小米的收入结构。过去几年,小米的收入来自四大业务分部: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及其他。
2015-2017年,小米分别实现了营业收入668.27亿元、684.42亿元和1146.25亿元。其中,智能手机始终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过去三年的重要度也呈现出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分别为80.4%、71.3%和70.3%。严格来讲,IoT与生活消费品也属于硬件销售。这一品类作为近两年小米主打的业务方向,呈现出快速攀升趋势,近三年的收入占比不断提高。2015-2017年,IoT与生活消费品收入分别较上年度增长42.86%和548.90%。而真正属于互联网业务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在近三年的占比仅仅为8.6%、9.6%和4.9%。
5%噱头凸显低盈利尴尬
雷军在公开信中写到:“从2018年起,小米每年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部分,我们都将回馈给用户。”
这个看似豪迈的宣言加了一个前缀——“从2018年起”。那2018年以前,小米的硬件净利率情况如何呢。遗憾的是,小米并未披露分产品结构的净利润数据或者三费数据,因此外人很难判断出每个产品的净利率情况。
从不同产品的毛利率情况可以看出,智能手机和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毛利率水平确实不高。小米的智能手机在2015年甚至还是毛利为负的情况,到2017年也仅仅实现了8.81%的毛利率。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在2017年的毛利率与智能手机类似,为8.32%。
让我们来看一下小米和港股同行业公司的毛利率比较。
#p#分页标题#e#
从上表不难看出,小米的毛利率水平在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再回想一下雷军在公开信中宣称的“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到底是管理层主动而为,还是为顺应业务现状而进行的美化宣传?
研发支出暗藏玄机,用“白菜价”股权承担员工薪酬以提高利润水平
2015-2017年,小米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5亿元、21亿元和32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0.00%和52.38%。与此同时,小米的研发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但是研发人员的增速明显要快于研发开支的增速。特别是在2016年,两方面增速的差距竟然达到了10个百分点。
在这种情况下,人均研发支出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2015年的65.45万元降到了2017年的60.99万元。作为一家标榜自己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在物价上涨的社会大环境下,用于研发、用于人才的支出却出现了人均水平下降的趋势,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而另一方面,在员工股权激励方面,小米披露公司已经有5500多名员工获得了股权激励。研发人员是科技创新公司的核心员工群体,因此我们可以默认为绝大部分研发人员都获得了该项股权激励。
截至2017年底,小米授予员工的股权尚未行使的数量为1.90亿股,可行使数量为1.46亿股。每股平均行权价格在0.37元或1.05元。按照目前的二级市场水平和小米的业务规模,这个行权价格就是白菜价了。
由此可以看出,小米极有可能是通过股权激励来向员工支付部分薪酬,减少现金薪酬的比重,从而降低研发支出以提高最终利润水平。
此外,有消息称鉴于A股目前对于“独角兽”的支持态度,小米回归A股发行CDR的工作也正在筹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