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底,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睿智合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睿智科技”)宣布完成6.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距其2018年7月宣布的Pre-A轮融资仅不到10个月。据报道,此轮融资由华鼎资本领投,远洋资本联合领投,华创资本、松禾资本跟投,老股东未名博雅资本继续追加投资。
睿智科技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该公司专注于科技赋能,以不涉足信贷业务或数据交易为特色,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手段,整合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需求、能力及资源,力求构建连接亿万消费者的金融需求与千百家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智能科技枢纽。
在资本市场进入资本寒冬的当下,睿智科技为何能获得众多投资机构如此青睐?未来睿智科技将着重在哪些领域重点拓展?睿智科技的未来资本之路将如何布局?近日,睿智科技的总裁兼CFO黄建谈了谈他在此次融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睿智科技总裁兼CFO黄建
资本寒冬下的逆袭
2017年被称为中国的“金融科技元年”,众多金融科技企业迎来各方资本关注。但随着资本市场风云突变、金融行业监管趋严,以及受到资本寒冬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趋于理性,资本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热情也有所消退,资金逐渐向头部企业汇集。
据全球知名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数据,2019年Q1中国金融科技公司融资频数仅为29,融资金额共计1.92亿美元,已降至五个季度新低。
于众多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在资本寒冬+募资难+上市难的资本寒冬中,突破困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现金为王。成功融资6.5亿元的睿智科技无疑将为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融资贡献精彩故事。
提问:作为睿智科技A轮融资的操盘人,您在本次融资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您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想要表达?
黄建:的确有很多感慨。我想到《红梅赞》里的一句歌词: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之前大家普遍都说资本寒冬,我们在这次融资过程中也有很深的感受。很多投资机构尤其是人民币基金本身募资很难,存量基金比前几年下降不少,传导到投资机构的投决体系就是看得多但出手少,即便出手,对投资标的所处的行业、估值、营收、利润、股东权利等维度的综合要求会更加苛刻。我自己之前也做过投资,所以深刻感受到投资机构不仅看项目的意愿锐减,而且从看项目到立项、评审、投决、签约、打款等,几乎每个环节的转化率都在明显走低,与2015~2017年这几年明显不同。
虽然外围环境并不太好,但我们守住了自己企业的价值观,踏踏实实把业务做起来之后,投资人看到了我们的价值,最终我们的A轮融资完美收官。欧阳修那句“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说的就是寒尽春来,但《红梅赞》歌曲中这句朴实无华的歌词更是在我融资陷入最困难的时刻给了我温暖、力量和坚持。
提问:此次募资启动时计划募多少?能否透露一下估值相关的信息?下一步还有没有明确融资计划?
黄建:我们A轮融资启动时的规划是募资4亿元左右,实际上超募了不少;投资者给我们的投前估值相比Pre-A轮融资上涨了一倍,可见投资者对于睿智科技未来的发展还是非常有信心的。A轮融资极大地提升了睿智科技的资金实力,仅从现金流而言我觉得未来一到两年资金都应该是比较充裕的,而且大概率是越来越充裕,但也不排除引入战略投资者助力公司业务腾飞的可能性。
提问:在业界都普遍喊冷的资本寒冬当下,睿智科技为何能获得投资人如此青睐,您认为有哪些方面吸引了投资人?
黄建:首先我要代表公司感谢投资方对睿智科技的信任。这些投资方在募投管退的外围环境都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不约而同斥重资成为我们的股东,我想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逻辑:
首先,投资机构要选择赛道。金融科技是一个比较热的赛道,投资人很看好这个市场蛋糕能做得很大,天花板很高,且变现能力比较强的赛道。睿智科技的主业是给一些头部的银行和类金融机构提供风控和获客服务,风控和获客恰恰是金融机构最为核心的两个业务场景,也是他们最舍得花钱的两个核心,因此睿智科技在金融科技赛道里占据了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
第二,选择好赛道之后应该是选择赛车手。睿智科技的团队与一般的科技公司不一样,现在的科技行业和投资行业峰会言必称ABCD(A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B即Block Chain区块链,C即Cloud云计算,D即Big Data大数据)。我们这个行业除了区块链之外,ACD全占了,但光炒这些最时髦、最酷、最炫的概念或玩噱头是无法长久的,最关键的是不但拥有这些技术,而是对技术优势如何转为成商业成果的理解比较深刻,执行比较有效。睿智科技整个核心团队都经过了行业顶尖机构的摸爬滚打,都能够独当一面。我们的带头人陈建在全球领先的预测分析和决策管理公司费埃哲(NYSE:FICO)工作了18年,是FICO中国的创始人并长期担任中国区总裁;我们的执行副总裁兼科技赋能事业部总裁王玉海在业内拥有卓越业绩和崇高声誉,是曾经担任过股份制银行副行长级别的知名银行家;我们的销售副总裁、COO、CTO、CMO、CRO等都在各自的领域耕耘多年,是一群战斗力超强的专家队伍组成的铁军。大家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战经验,经过长时间的共事或合作已经磨合得非常好,所以团队优势是投资方看好我们的重要因素。
#p#分页标题#e#第三,选择了赛道和赛车手之后,该考虑车往哪个方向开,公司战略方向对不对。这会是投资人关注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我们现在的业务聚焦在大数据评分、科技赋能和智能导流这三大核心板块,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有两大痛点,一个是风控,一个是获客,睿智科技的几个业务板块都是围绕着解决这两大痛点展开的,战略发展方向没有问题。
赛道没有问题,赛车手没有问题,车开的方向也是对的,确保不会偏离赛道,我想这是投资人一直看好我们的一致原因。
唯快不破 几何级增长带来的优势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金融科技公司层出不穷的当下,能否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并迭代技术与产品,能否以最快速度抢占市场、获得融资,在很大比例上是决定许多公司能否胜出的重要因素。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金融科技又是非常严肃审慎的事情,其最终效果是要以能否增强金融公司及产业防范风险的能力,能否提升金融公司及产业的效率作为验证的。而这些,需要交给时间。
提问:从Pre-A轮融资到A轮融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睿智科技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黄建:在近一年时间内,睿智科技的几个业务板块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我们的大数据评分量从Pre-A轮到现在,实际调用量有十倍左右量级的增长;科技赋能板块随着我们的事业部总裁王玉海和CRO蒋冬梅,还有一批市场上非常富有经验和战斗力的骨干精英们加盟之后,业务发展非常快,今年预计会有多家区域性银行业务落地上线,而我们pipeline中客户储备还有很多,会呈多点开花的状态;A轮以后,我们将以更大的力量和更强的爆发力推进我们的智能导流业务,作为具有风险识别和精准分层能力的科技枢纽,智能导流平台左边连接不同体量的优质流量,右边输出到不同风险偏好的银行、消金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我们希望能够将智能导流平台打造成一个应用科技手段匹配不同流量需求的生态体系,实现流量平台、金融机构、终端客户和睿智科技的合作多赢。
睿智科技的业务增长有三个来源:一是存量客户业务增长;二是增量客户的贡献;三是新产品上线,有了这三个维度同时发力,我们的增长空间就完全打开了。
提问:作为睿智科技核心业务的这几个业务板块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
黄建:这几个板块之间有互为犄角、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互相反哺的关系。
首先,评分业务可以促进导流业务和赋能业务。大数据系列评分是一个又一个的风险管理工具,它既可以单独作为技术产品提供给金融机构直接使用,也可以作为其它应用场景的一种延展和支撑。比如智能导流和一站式科技赋能都需要更精更准的风险识别及管理工具,风控能力是能够嫁接到不同业务场景的内核优势。
其次,导流业务可以促进赋能业务和评分业务。导流业务的流量越大,越能直接给区域性银行带来获客量的增长,促进区域性银行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业务量迎来爆发,从而使这些银行借助科技手段获得弯道超车、高速发展的机会。而且,伴随着导流业务的壮大,合作机构的进件量会急剧增长,评分调用量也会随之快速增长。
再次,赋能业务可以促进导流业务和评分业务。一站式科技赋能涵盖了从风控到获客的全过程,风控包括贷前、贷中、贷后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和结点的服务;赋能业务是风控和获客的集大成者,是所有科技能力的输出路径和蓄水池,为评分业务和导流业务提供了最好的应用场景。
#p#分页标题#e#因此,睿智科技的这三个内核如三角形一样,互为犄角、互为支持、互相促进、互相反哺,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事实上,我们已经在自我良性循环的轨道中了,这是非常有意思的闭环。
提问:提到产品和研发,睿智科技的商业模式有哪些独到之处?
黄建:说到我们的商业模式,其特点和优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睿智科技是跨周期的公司。经济繁荣时,信贷会同步增长,对大数据评分等业务需求会增加;经济下行时,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重视和投入预算会提高。这样一来,在经济好的时候我们能享受经济扩张的成果,经济不好的时候我们能享受大家重视风控,加大风险预算和投入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公司有着跨周期的特点。
第二,睿智科技是零库存的公司。睿智科技提供的是一种从云到云的技术解决方案,最典型的以大数据评分业务为例,业务成本和收入是精准匹配的,几乎在同一秒钟发生,而且永远是收入端先启动,才会启动成本端。从这个点来说,我们公司有点类似零库存的公司。
第三,睿智科技是零坏帐的公司。睿智科技目前所服务的客户大部分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电商等持牌机构中的头部企业,头部企业的信用一般是比较好的,尽管也会有合理付款周期,但基本不会有坏账产生。我们也服务很少一部分小公司,但基本上是采用预付费形式,不会出现坏账。当然,随着公司的发展,将来出现很小比例的坏账也许是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希望这一天来得更晚一些。
第四,睿智科技是轻资产的公司。金融科技行业基本都是轻资产公司,都不需要生产线、厂房、机器设备、土地等,我们这个行业最重的资产就是“人”本身。我们希望在轻资产运营方面做得更加彻底一点,希望用三个人干五个人的工作,给他们发四个人的工资,这种人力资源战略意味着在同量级的公司里我们的雇员会偏少一些,尽量用精兵强将提高单人产出。从另一个方面讲,我们服务的客户是相对偏头部的客户,数量不算太多,但客户的含金量相当高,从客户结构上看也适合走精品路线。
看未来 谋定而后动
金融科技包含金融与科技两个维度,从金融角度而言,需要既做到风险可控,又保证效率;从科技角度而言,需要有不断创新模式、提升用户体验等各类技术层级的升级。金融科技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寻求金融和科技之间的平衡,需要从获客、风控、体验等多个方面,通过科技提升金融的有效性,并能经历时间的检验。作为纯正的金融科技公司,睿智科技在行业发展上有着自己清晰的规划。
提问:未来睿智科技在资本市场上的规划是什么?有没有时间表?
黄建:上市是我们明确规划的既定目标。不过,我们希望再用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先埋头做事,把业务格局做得更大一些,把基础夯得更实一些。而未来选择哪个市场,还可以再观察一下。
大数据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公司之前鲜有在A股上市的先例,基本都是去美国或者中国香港,我觉得跟监管对行业的敏感态度有关系,当然也跟一些具体的上市指标性要求有关系,比如A股不欢迎持续亏损企业,不接受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安排,大比例股权激励造成的股份支付对会计报表会形成巨大冲击等,让很多新兴的科技公司满足不了A股的上市条件,只能去海外上市。
现在上交所科创板即将揭幕,这是国家对于资本市场改革中涉及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资本市场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变化,即国家政策对企业股权设计会更加包容,对新兴企业的上市选择也会做更加灵活便利和宽容的安排,所以许多企业会观望一阵。对于睿智科技而言,未来半年到一年仍是埋头做业务,深练基本功的阶段。
提问:您怎样看待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您期待未来睿智科技承担怎样的责任,充当怎样的角色?
黄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这两个词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词是金融,定语是互联网,即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做金融的事情。金融科技的核心词是科技,定语是金融,即为金融行业提供科技服务。
睿智科技可以很完美地诠释“金融科技”这个词,我们立足的是科技,服务的是金融客户,但是我们本身不是一个金融公司,而是一个科技公司。也就是,我们不去挖金矿,而是卖铲子、卖水给挖矿的人,我们自己不去做以自有资金管理和运营等有风险的事情,当然也不去直接承担这种风险。
#p#分页标题#e#前几年“互联网金融”这个词红遍大江南北,近两年更多是说“金融科技”,甚至有很多公司直接将公司名称从类金融字眼改为类科技字眼,我认为这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找噱头和蹭热点,这些文字变化体现了整个产业方向的深刻变革,即由偏金融向偏科技方向的转化。这种微妙的变化也恰恰代表这个行业在整个金融行业被强监管的态势下,未来几年都不会逆转的趋势,对于持牌机构该做的直接“以钱生钱”的生意,大家会尽量少去触碰。但纯粹的科技公司通过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作为立身之本,则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许多公司希望回到技术本身的根本原因。但是要做好华丽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
金融和科技是两个特别大的行业,在美国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有最大权重,而金融板块在任何一个交易所都是重中之重的大象板块,这两个行业对一个国家GDP的影响几乎是最大的。自然,这两个行业的结合区域必然也是一个超级大的行业,而且金融和科技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些裂变,会衍生出很多应用场景和商业机会。
金融和科技这两个庞大的行业对接,我认为其实质是技术给金融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风险,减少了成本,而金融给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景和变现手段。金融机构最关心的两个痛点,一是风控,二是获客,风控代表要把存量客户不断优化并减少风险,获客代表要寻找增长点,存量怎么优化和增量怎么寻找,这是金机构融最关心的两个点。
而未来睿智科技可以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帮助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解决这两大痛点,可以完美诠释技术对于金融的意义,这正是睿智科技的角色体现。正所谓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在未来这个可持续、可看好的大市场中,睿智科技大有可为。
下一篇:中国封杀苹果事件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