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雅格布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成长型公司的特质与属性,无论是日后的职业方向选择,还是价值投资趋势的挑选,这都是一段极其有意义的复盘总结。
就在思考的这段期间,我涉了猎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大概看了差不多20家独角兽公司创始人的访谈。
慢慢地,在思考“什么才是值得投资的成长型公司”这个命题上,发现了两个特别有意思的思考角度,让人沉迷:
添加必要条件
在判断趋势的时候,要看至少两个周期
这几年来,我曾在多份参考资料里面不止一次看到过这两个概念,我敢保证你们也或多或少地看到过类似的观点。
但世事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越是重要的东西,看起来越是毫无关联。下面我就上面这两个角度,分享一下我的想法,同时给出自己的一个判断方向:
添加必要条件什么是一件事的必要条件?
字面意思就是去除了当中的任何一个条件,这件事都做不起来。这个词还有其他的学术名字,例如:最小因子、最小组成因素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移动支付的必要条件:
移动支付账户
账户里面有钱
可能很多人会说,还有二维码、网络、消费场景、智能手机等,相信我,其实必要的条件也就上面这两个,这两个任何一个没做到,移动支付的流程都走不通。
二维码只是一种便捷的支付方式,没有了二维码,我可以通过添加你的移动支付账号,直接转钱给你。网络只是支付数据传输的环境要求,现在已经可以离线支付,待重新联网后再同步扣费。
如果一家公司想做移动支付这个业务,第一步最应该干嘛?毫无疑问就是去解决这两个必要条件:
如何为用户创建移动支付账户
如何让用户的账户里面有钱
在最初,腾讯做移动支付功能的时候,为了解决上面这两个问题,做了一个伟大的尝试:微信红包。
在产品层面,每一个微信号其实就是一个移动的支付账号,可是用户最初并不知道。
而红包功能在流动使用的过程当中,却能起到激活的作用,提醒了每个用户:原来自己的微信号就是一个移动支付的账户。
红包的流动自然伴随着提现和充值两种操作,这个时候会提示用户捆绑银行卡,这是个伟大的转折,直接把移动账户和个人银行账户打通,实现了第二个必要条件。
这个时候,移动支付的业务基本做起来了,后面的扩张和市场渗透只是时间和策略的问题。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思考角度?
因为我发现,一个人之所以能把一件事做得好,并不是他能把这件事想得多完整多透彻,而是他比别人尽可能地想到了做好这件事的必要条件。
Jeff Bezos创建亚马逊的时候,他们所设定的必要条件是这样子的:
市场一定要足够大
品类必须有长期成长性
消费者复购率要足够
商品售后成本低,甚至干脆不需要售后服务的商品
每一个必要条件就像是强劲的筛选条件,能让你从繁杂的冗余信息里面抽离出来。同样道理,在思考“什么才是值得投资的成长型公司”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应该判断:
什么才是成长型公司的必要条件?
在这里我想先介绍下面第二个感触很深的思考角度,通过这个角度让我们来挖掘这个问题的必要条件。
在判断趋势的时候,要看至少两个周期若一组事件或现象按同样的顺序重复出现,我们就把这个时间间隔称为周期。如果你对互联网的整个发展过程有研究,相信你早已察觉,它发展的趋势是有周期性的。
实现连接的前提是所有东西都必须在线
第一个周期是PC互联网,那个时代是拨号上网的,上网的工具只有一个,就是个人电脑。人是和电脑绑定的,但那个时候的电脑过于笨重,网络能衍生的场景很有限。
这个时候能够在线的,都是坐在电脑旁的人。
第二个周期是移动互联网,网速快了,电脑被设计成了手机大小的体积,因为能被随身携带,所以网络能衍生出大量的商业场景。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什么这么多的物品当中,只有手机被选中作为第二个周期的接棒者?因为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场景当中,手机的使用是最高频的。
这个时候能够在线的,都是使用手机的人。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在接下来的第三个周期里面,接棒的一定会是一个比手机使用频次更高的东西,如果没有,那就是仅次于手机使用频次第二高的物品。
使用频次第二高,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它的功能手机是代替不了。用户必须同时使用这两类物品。
所以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汽车、眼镜、手表等物品里加入更多的智能元素。
日后能够在线的人会越来越多,不再只是使用手机的人,而是各种开着车、戴着眼镜、有手表的人,也许这个时候就离万物互联不远了。
#p#分页标题#e#
当万物联网的时候,芯片设计、通信设备、传感器等成本必定急骤下降,而所有操控物与物之间对话、判断、互动和协同的模块,例如通信模块、计算模块、感知模块和处理模块必定将大量投入市场。
而此时,这些公司还是处于低估阶段。
健全的协同网络需要引入新的社交关系
第一个周期,信息交流都是单向的,中心化的,所有在互联网上的资讯用户都是被动的,文字和视频只能看,音频只能听。
这个时候信息的内容只是被“搬”上了互联网而已,用户的互动大多还停留在老样子。
第二个周期,信息的交流趋向了双向,比第一周期新增了用户的互动场景,包括有微博、知乎等产品的出现,以“关注”为典型代表的创新互动方式。
此时信息的内容不仅被搬上了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和创造者还产生了更深刻的关系,这还是一种实时反馈的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和别人建立社交关系的途径瞬间多了许多,用户各自在“织网”,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用户到底是为了什么去“织网”?
为了社会协同。
人类文明的发展,主要不是依靠人脑的进化,而是通过社会化合作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带来生产力的大爆发。
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程度越高,社会的协同能力就越强,尤其是在完成一件事情的特定流程上。这个时候,我认为用户网络关系的建立会经历下面这2个方向:
与“需要认识但又很容易认识”的人建立关系
与“需要认识但又很难认识”的人建立关系
在第一和第二个周期,用户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织网”任务,第二阶段的网络关系建立,重点就会放在第三个周期里进行。
当然,用户能建立关系的前提,就是需建立关系的双方都同时在线,所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步骤。
在这当中,每一个细分社交场景下的社交产品,都是被低估的,因为这是社会协同的开始,生产力大爆发的前夕。
智能决策将大幅度代替人工决策
按照前面的推理,在线的用户和物品越来越多,他们之间建立的网络关系也越来越多了,那么对应的数据处理级别也是越来越高。
如果这个时候还是通过人来调度和处理,显然是不科学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持续不断地保持高速发展。
对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或许并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对于算法有多难,算法工程师有多难招,这些事似乎更多是巨头企业的烦恼。
在未来,智能的部分或许就像云计算一样,成为一项企业级的基础设施,是巨头们的一项开源服务。我们只需要自己设定参数,调用相应的算法服务即可。
写在现在,想在未来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一些被低估的企业,在我看来,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成长型公司,会有下面三个必要条件:
核心流程在线化程度高
用户具备一定网络效应,业务具备协同化
利用数据支撑业务,有智能决策
根据上面的必要条件,最后能筛选出来的公司,是值得长期持有的。
回过头来看,假如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件伟大的事情,那么做这件事情的必要条件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