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跳槽,这公司没什么发展前景了,想去当个 CMO,或者至少进个大公司当市场总监,哪怕平级进去,加薪也是好的。” “你个小公司的市场总监,当CMO你差了点,跳槽嘛,也没那么多好的坑,大家都在抢,再锻炼几年吧,或者再等等看。”
1
这是我在2017年年底同一位市场同行之间的对话,这位曾经在全球三大最具影响力财经媒体工作的市场人,在经历了十年媒体市场合作的洗礼,现在就职于北京某家还在苦等 B 轮的创业公司,负责公共关系管理业务。
她常念叨的三件事情是:穷到买不起房子,为什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你有什么好的工作机会推荐吗?我的回答通常是“别着急,再等等,俗话说守得云开见月明,人有的时候得抑制住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提高忍耐力。”
事实上,在过去的16个月当中,我见到了上百位市场人处于思想焦虑的状态里。有的职位高,现在在大型企业担任VP ,但是希望找到更大的施展空间;有的职位低,工作十几年仍然在经理级别徘徊,心心念念的只有再升一级,加30%的薪水。
是什么导致了大家普遍焦虑呢?是穷吗?肯定有这个原因在,不过我注意到更多的是,人家工作几年就当了总监,而我呢,还在打杂、做着无限重复的机械性劳动,前途一片渺茫;以及望着北上广深节节攀升的房价,这些或三十好几或二十八九的中青年眼前不是希望,是深渊。
我北漂八年,头三年在做媒体和舆情,后五年一直在从事市场体系里公关和产品运营的工作,期间因为自由职业还穿插着掮客、FA、猎头等形形色色的工作,其实也一直有类似的焦虑存在,只是应对的策略上有所不同——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和验证自己的选择是基本生存原则。
自由职业,意味着工作时间有极大的自由度,平时我经常给不同的圈内人士发招聘需求,也收集了不少人的简历。粗略统计下来,我手上至少有二、三百份简历,这些人有的是大集团品牌公关负责人、VP上市企业子公司总经理,有的是知名媒体总编辑和大企业螺丝钉级的市场人。
他们有千姿百态的职场经历里,有的是成功典范,但更多的是平庸者。
他们毕业自哪里呢?
耶鲁大学商学院、清华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悉尼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高校,或者中国传媒大学、郑州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等中高层次大学,或者是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各地电大等普通大中专院校。
无论是有耀眼的求学经历,还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人都很不幸的陷入了一种困局,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惶恐和对当下不满的抱怨。
怎么办呢?
前几天,那位想当 CMO 的朋友又和我提起了跳槽的事情,但我觉得,跳槽并不能解决像TA 这样的市场人的焦虑难题。
为什么呢?
因为,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企业的核心诉求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做好准备,去迎接新的挑战。最可怕的事情是,跳槽里有很多潜规则和不可控因素存在,而很多人只是埋头苦干,却不知道世界正在淘汰他们。
2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粗浅的认为,以下三点是企业招聘中高层所重视的要素,大家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参考。
第一、层级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复合型人才。
你的工作经历最好是通杀媒体公关(会务、撰稿、媒介、舆情、危机)、品牌管理(品牌定位、线上线下产品推广、VI 管理)、市场合作(异业合作、营销活动等),或者有极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才能被委以重任。
第二、中高管理层的基本素养。
#p#分页标题#e#它包括超越常人的眼界、卓越的领导力、优秀的协调能力、丰富的谈判经验、海量的渠道资源、预算的把控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给企业带去新的思路、更高效的团队执行力、产生凝聚力、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上亿的大市场预算花掉,并且产出相应的业绩。
第三、工作相对稳定,有清晰的个人职业规划和事业追求。
违背五二原则(5年不超过2份工作)的人,经常会被人力资源给刷掉,因为稳定性对于公司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对于缺乏规划、工作变动频繁的职场人,求职路必然坎坷。
除了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且根据它去规划发展路径,储备相应的经验或知识结构,个人也认为市场从业者们都需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个人的真正目标,这样才能走的更加长远,毕竟打破瓶颈不是一件以工作年限取胜的事情。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跳槽经历,从 A 公司到 B 公司,职级相同、年薪酬上涨在5%~10%左右;同一家公司的工作年限不超过3年,甚至经常不足1.5年,最重要的是,工作的属性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变或者是有高度关联性。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大市场的不同工种中横跨,并且成功迈上新台阶。但是,更多人的境遇是上升通道封死,往高走没人要,平行跳槽又是那么不情愿、不长脸。怎么办呢?你需要思考下「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怎么成为这样的人」。
3
前面我介绍了很多人市场人的学历,其实学历的高低本身不会对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求学经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果在人生的头28年里没能把学历这一课补上,建议你开始补充业务能力和个人格局,因为过了三十二岁,你很可能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接下来,说一些划重点的东西:
第一、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很多人都经历过第一份工作匆忙决定的事情,也经历过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寻求转型的过程。事实上,一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选择尤其重要,「下一次跳槽的好坏取决于上一份工作收获的能力、眼界、业务范围」。
这个适合刚步入职场,也适合久经沙场的人群。
第二、如何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最简单的方式,是去像脉脉这样的职场社交商务平台看对应行业前辈的成长路径,「寻找业务有相关性的发展规矩」看自己能否复制,比如记者—公关—大市场,再比如分析师—投资总监—投资人等等。
当然,坚持一个工种打怪到最高等级也不错,但是切记不要切换不同的工作类型或者行业,比如销售—运营—分析,比如保险—社交—游戏。虽然有的人可以游刃有余,但是为数不多,不是普罗大众能做到的。
第三、正确的选择一家公司。
啥是好公司,很难说,很多人都是不断淌过天坑才走到有所成绩的阶段。但是选择一家好公司,其实学问很多,简单的说,一看行业(市场规模),二看行业地位&口碑(格局),三看企业价值观(人文、理念),四看成长性(核心竞争力、公司愿景),五看直属领导(团队)。
在互联网行业,很多东西都比法律监管走的快很多,有一些不触及刑法的新行业,其实是可以参与的,比如互金、共享出行。不过要注意规避那些有可能把你送进去的公司,比如E租宝。如果你遇到一个「五观一致」的公司,可以陪跑到上市,到你觉得无法成长或者说开辟新天地为止。
第四、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原本想说做一个爱学习的人,转念一想,爱远不如会。爱学习不代表你学会了,而会学习的人,才能真正汲取到营养。学习,可以是公开课、一本书、一个视频、一次和前辈的恳谈,也可以是对同事工作习惯的观察。总之,要不断迭代认知,并且将正确的应用起来。
4
除了规划职业发展,积蓄自己的能力,还有一条给大家参考,就是对待创业公司。我是一个经历过初创公司的人,两进两出,最大的体会是:钱财之外,不能在业务需求和个人期望不了解、不匹配的情况下进去,否则你终究会选择离开。
两年前,一个哥们从BAT公司的小中层离职,和另外一位同事选择了创业。但是两年后当我问朋友同事是否在那家公司时,他说已经放弃了股权,重新开始了上班族的生活。他说“创业是一块试金石,检验合伙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底线,试过了才知道,坑是如此的大,无法填补。”
对于创业的人来说,「五观一致」是决定自己能否长待,甚至公司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样,对于职场人来说,「五观一致」还是选中一家创业公司的重要基础——有可能,你会在一家公司从打杂开始,最后成为公司的管理层。从前台做到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官、菜鸟网络董事长的童文红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前述所有内容之外,我最后提几个非常助攻的事情。
需要有一颗谦卑、学习的心态,也需要脚踏实地工作、不盲目跟风的转型或跳槽;
每个人都是商业生态的一份子,建立一个良好的圈内口碑,一个稳固的优质社交圈能够产生背书,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一切以老板高兴为行动导向的人,都不会有很好的下场;
没有忍耐力的人终将成为逃兵,也会一事无成。
#p#分页标题#e#回到最初市场人焦虑的话题,其实焦虑不仅仅在市场人群中存在,每一个职场人会焦虑,焦虑没用,去解决问题才有用。愿这一瓶解药能给你打开新的世界。
【刘宏/(微信:Gosurging)过去是媒体人&公关人,曾供职金评媒、TechWeb、大合至悦等媒体和营销机构,也在百度、微车、计蒜客等大公司、创业公司打过几年的酱油。现在是自由职业者,提供媒体公关、市场营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