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机制,夯实基层为民服务平台,壮大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社区社会工作,发挥“三社”协同效能,使社区社会服务的专业力量不断增强,社区事务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基层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三社联动”,社区是基础、社会组织是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支撑。我市持续推进“万名社工专才培养计划”,坚持提升存量与扩充增量并举、技能培训与知识普及结合,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4.9万人,其中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近1.5万人。
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把专业的事交给这些专业的人来做,正有力地支撑着全市“三社”实现深度融合、协同、促进。
1 专业社工传帮带助“门外汉”成功转型
渝中区大溪沟华福巷社区养老服务站助老员的汤宁(化名),如今工作干得得心应手,收获了服务对象的一致赞誉。
从美容师到一名合格的社区服务者,50岁的汤宁这次职业转型来得并不轻松。“全靠社区社工室的各位老师手把手传帮带,我才有了今天!”汤宁说。
尽管此前在服务行业干了20年,但初入养老服务站的汤宁还是感到了专业知识匮乏所带来的困扰。这个养老服务的“新兵”按照工作流程数次上门家访,都因不受老年人信任吃了闭门羹。连基本的沟通尚不能做到,后面的工作难度便可想而知。
了解到汤宁的遭遇后,华福巷社区社工室的专业社工及时伸出了援手。他们首先从专业的角度,为汤宁讲解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方法和技巧,同时组建起“爱心益线”探访员小组和开展“爱心益线”电访员小组培训,吸收汤宁参与其中。
加入团队后的汤宁,一边刻苦学习专业理论,一边在实践中总结知识技能,并将理论和掌握的知识不断融入实际工作,形成一种学习进步的良性循环。
通过专业社工近半年的指导陪伴和5个阶段的系统化培训,汤宁从一个一窍不通的社会工作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了解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自觉将社会工作服务理念融入养老服务工作的社区服务人员,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得到单位和服务对象的一致认可。
2 着眼社会需求让专业团队一专多能
提升社会工作的效能,不仅需要合格的单兵,更需要具有协同作战能力的团队。如何提升社工团队的专业素养,是个难题。
华福巷社区是典型老旧小区,老龄化率在25%以上。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家庭医生工作室,通过一年工作的开展,在街道范围内签约居民800户,直接服务2500余人,就诊率达52%。
社工在入户探访中发现,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卫生服务中心也有“家庭医生全覆盖”的服务安排。但是,双方的供需对接状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居民对该项服务不太熟悉,也不知道应当怎样去寻求帮助。
社区社工在入户探访中了解到了居民的这一需求,决定对社区老人的社工服务和家庭医生的医疗专业服务相结合,为社区老人提供更全面和精细的医疗养生健康服务,探索“医养结合”,打造健康型社区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这一探索光是有记录在册的服务便有10节内容。活动设计依据探索方向和实际需求,结合华福巷今年“医养结合”的社会工作服务思路,在社工、医护人员、志愿者之间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加强了彼此专业之间的互补,形成资源的有效整合,总体目标达成情况良好。
同时,专职社工和兼职社工、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活动,也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3 突出人才培养打造更加专业的队伍
华福巷社区在社会工作知识的宣传普及、社区社会工作者的转化培养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提升上的做法,是渝中区乃至全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缩影。
今年以来,渝中区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同时,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质也进一步提高,形成了“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新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38人,其中助理社工师111人、社会工作师27人。推荐选拔区级社会工作骨干人才59人、市级社会工作骨干人才5人、国家领军人才1人。
纵观全市,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以来,便开始突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化队伍。
#p#分页标题#e#
全市以“万名社工专才培养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专业队伍建设,建立贯穿专业教育到继续教育、普及培训到技能提升、专题研修到骨干培养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
社会工作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社会工作服务得到了广泛开展,一大批社会工作者正活跃在我市城乡社区、农村、山区,成为我市基层为民服务的重要专业力量,不断增强我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
培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好社工人才成长摇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加快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任务。培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有利于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长提升。
建立实践平台孵化服务机构
为培养本土社会工作督导人才,进一步带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长和专业服务质量提升,8月23日,大渡口区优秀社会工作人才督导培训专题研讨会在该区社会组织实践园召开。
研讨会上,社会工作专家和来自大渡口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代表,就学员招募、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考评方式、实训考察以及社会工作本土督导如何引入及接纳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近期在大渡口区社会组织实践园开展的类似活动还有很多。尽管成立才两年,但这座年轻的园区已成为大渡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和社工人才培养的摇篮。
据实践园相关负责人何文丽介绍,实践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公众监督、社会民众受益”的管理模式,为社会组织及社区社工室提供能力建设、管理服务、项目发展、资源对接等服务。
开园以来,这里已成功孵化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0余家,并培育发展滨江社区“老街坊”和事佬协会、建胜“168”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帮助大渡口区梅明志愿组织转型为专业社工机构,承接了多个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荣获“重庆市第二届敬老文明号”荣誉,其负责人梅明荣获首届“重庆好人”称号。
为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实践园定期开展分享交流,目前已组织沙龙、论坛340次,开设社工专业技能培训等课程105次,培育出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工人才为辖区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到2020年,大渡口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达到600名。大渡口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实践园的孵化和教育作用,全面提升社工专业素质和干事创业热情。
实施专业运作提升社工素养
江北区北汇社工组织孵化基地的运行模式和大渡口区社会组织实践园类似,其工作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
北汇社工组织孵化基地采取“政府支持、市区共建、专业运作、行业监管、社会参与”的方式运营。其中,负责具体建设该孵化基地的暖洋洋社工中心,是一家在全市社工、公益和慈善领域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服务机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汇社工组织孵化基地在建设中,注重建立健全社区社工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标准化的《北汇社工组织孵化基地以社工项目为引导实践三社联动案例汇编》等一系列项目文本文件,使入驻基地的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发展有章可循。
在北汇,凡通过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并取得社工师资格者,除可享受社工师补贴外,可优先加入项目服务团队,还可优先承接街道范围内设立的社工服务项目。基地对在参与项目中表现出众的社工,优先考虑派送到重要岗位使用。凡参与社工项目,经项目承办社工机构推荐者,优先推荐选拔到市级优秀社工机构工作。
2014年至今,北汇社工组织孵化基地共培训社工11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社区社会工作者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尤其是对非社工专业毕业的社区工作者,收效颇佳。
民办服务机构实现快速增长
类似于大渡口区社会组织实践园和江北北汇社工组织孵化基地的平台,在全市并不鲜见。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在区县、街镇乡、社区三级,积极建设综合类和专业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平台,加强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和发展指导,快速推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壮大。
#p#分页标题#e#
自2010年首家市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成立以来,我市已登记注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260余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成为我市吸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就业、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