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净化器厂商退潮涌动,雾霾经济学的故事讲不动了?

数年以前,柴静的《穹顶之下》掀起的雾霾讨论热潮,时至今日,这依旧是人们生活最为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时近段时间,冷空气强势来袭,我国华北、华东等地区又开始出现雾霾天气。关于雾霾的种种段子也开始逐渐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盛行,然而嬉笑之间却折射出了一种无奈,无奈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是对于创业者们来讲,不啻一剂兴奋剂,无奈就是痛点,痛点就意味着颠覆、利基市场。

雾霾经济学反射到智能硬件领域最大的风口无疑就是空气净化器,然而不得不说的是,雾霾问题存在已久,但雾霾厂商似乎并没有因此“浑水摸金”。反而呈现出一幅【退潮】的景观,据有关资料显示,两年前线上及线下空净品牌数量共达816个,到今年10月份,空净品牌数量共减少至530家,有超过35%的空净企业退出市场。这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成也雾霾败也雾霾:看“天”时代终结,定位优势成最大阻碍因子?

关于雾霾危害的市场教育已经进行了多年,而趋利避害则是人们的天性,尤其是到处都在喊消费升级的今天,这种帮助人们远离雾霾提高生活品质的产品应该非常火才对,事实上,净化产业确实因此实现了高速发展,

但尴尬的是,空气净化器尽管被炒得很热,大家都知道雾霾有害,需要一台空气净化器,可从销量与总需求人口的对比上来看,空气净化器的市场还是很为冷淡的,在经历了开始时的野蛮生长过后很快陷于了瓶颈期。比如北京的读者你周围抱怨雾霾的很多,可真正拥有空气净化器的又有几人?恐怕不多吧!

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有关资料显示,2018年1-6月空气净化器零售市场整体规模225万台,市场零售额为58亿元,同比下滑近30%。截至2018年9月,空净内销为210万台,同比增速直接转负,表现为下降近17%。从多个维度来看,关于雾霾经济学的故事净化器市场其实已经讲不动了,用户似乎已经对此已经产生抗体了,雾霾经济学,曾经产业崛起的这一利刃如今看来更像是限制自身发展的囚笼。

事实上,任何一个产业的规模可以用这个公司来计算:目标市场规模MSt =目标需求人群数量Pot *购买率n *目标行业产品均价Pt。

以此为标准进行分析,我们也可以大概推算出净化器市场规模的大小。

净化器市场的发展的动力来自消费升级、雾霾经济学。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二者很可能会对从业者产生误导。

一方面,消费升级并不意味着产业就一定有消费红利,产业很有可能是一场【消费升级】与【消费分级】的博弈。

当下有两大名词:行业趋势叫“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消费趋势上叫“消费升级”。知识付费、视频会员、海外购等都成了消费升级的底色,诚然,这些新型商业模式的出现,确实在宣告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消费分级】才更符合当前的主要特征。

事实上,消费升级的主旋律本身没错,但逆消费升级现象却也是事实,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收入意味着不同的消费结构,而不同的用户特征也决定了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时要进行相应的细节考量,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

如今市场上标价成千上万的空气净化器很难“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价格上已经把一部分目标用户隔离出去。

另一方面,以【防雾霾】为卖点,针对的其实就是一些饱受雾霾困扰的北方城市,可能的确击中这部分地区用户的痛点了,但这也决定了流量红利存在明显的上限。那么要想把空气净化器卖给其它地区城市又该讲怎样的故事呢?似乎广大净化器厂商还没有合适的选择。

净化器厂商退潮涌动,雾霾经济学的故事讲不动了?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