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搜索或AI 谷歌回中国都很难讨到好处

  刚刚过去的7月,谷歌回归中国的传言又一次尘嚣日上。有外媒报道称,谷歌计划在中国推出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搜索引擎,不过,该传言随即被有关部门否认。

  事实上,在谷歌离开中国市场的8年里,IT行业每年都要传几次谷歌回归中国的消息。以最近这次传言为例,恰逢谷歌发布2018年Q2财报,财报显示谷歌虽然利润继续提升,但是流量获取成本的增速比利润增速更快,这意味着未来广告成本将会增加,利润将遭遇挤压。而谷歌回归中国的传闻在这个点再度传出,应该也不是巧合。

  这一消息传出后,有业内人士分析,谷歌要回归中国市场难度不小,首先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谷歌正因垄断在欧洲面临有史以来数额最大的一次罚款,扩张压力很大。最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市场已经不是10年前那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国内互联网征战数年后,数字,搜索电商社交等基础服务的战争基本尘埃落地,各自疆土稳固,何况在历经PC时代、移动时代的几轮行业变革,如今已经是人工智能的战场。这个时候想要回归中国、重启搜索的竞争,怎么看都有点不合时宜——这已经是前一个时代的游戏

  而不论是搜索还是人工智能,本土领军者百度相对于谷歌都已经积累了深厚的优势,谷歌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中国市场攻下一城半池,恐怕只能铩羽而归。更何况,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出台了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的政策,企业的人工智能计划往往和政府密切互动,对外国公司的介入大多心态戒备。

  单从搜索市场来看,谷歌就面临重重困难。最新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百度在国内市场已经占据超过7成的份额,在移动端,“手机百度”已经改名为“百度”,6月平均日活用户达到1.48亿,峰值突破1.5亿,同比增长17%。对于单一市场的搜索业务,重要的竞争力来自于对本地化内容的索引和抓取能力,并通过本地化信息和服务来满足用户需求,百度在这个领域已经不间断耕耘了十几年,而谷歌对应的中国市场的内容与数据库已经出现了难以弥补的断层,很难在为中国用户提供本地化的搜索服务。

  在代表未来趋势的人工智能领域,谷歌不仅在技术研发方面落后于百度,在市场教育和商用化领域更是远远不及。例如百度2016年推出的feed信息流服务,差不多半年谷歌才开始涉足其中,并推出了类似的Google Feed;百度神经网络翻译系统的上线则领先了谷歌同类产品差不多一年。此外,在智能助手、智能硬件等领域,谷歌的产品化进程更是远远落后于百度。对此甚至有业内人士评价称,谷歌AI还在“找办公室”,百度AI的无人车早就上路了。

  由于植根中国市场,百度在AI产业化领域也摸索出了一套越来越成熟的路径、从无到有搭建起一套属于中国的行业生态——通过Apollo、DuerOs等开放平台,百度在中国拉动了一批对人工智能充满热情的各行各业开发者、厂商,商业化落地进展迅速——这一切都大大提升了中国AI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作为推动者的百度则成为外媒口中中国AI的“关键先生”。

  百度不仅在技术层面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红利,还对中国AI发展的政策制定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无人驾驶领域为例,2016年,百度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两会提案中呼吁加快制定和完善无人驾驶汽车相关政策法规,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制度保障。2017年9月,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前期组织起草了《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适应性验证管理规范(试行)》初稿(以下简称“管理规范”),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主导建设的“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区”也宣布正式启动全球第一条智能网联汽车潮汐试验开放道路服务区域。相关法规的落地和测试区的建立,与百度推动和建言不无关系,政策的利好和与地方政府的积极合作,也大大助推了百度无人车在各省市的路测、量产乃至商业化运营——在被称为“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百度Apollo承担了参与建设智能交通的重任。

  从如今的市场格局来看,无论是已经稳定发展的搜索业务,还是未来前沿的人工智能,谷歌在中国市场都劣势明显。即便有机会回到中国,只怕更可能步以往无数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后尘,昙花一现或沦为鸡肋,最终获被本土公司收购、或干脆退出。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