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18中国区榜单出炉

【TechWeb】1月21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8年度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榜单出炉。榜单涵盖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NLP、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多个不同领域。更多跨学科、跨领域、专注落地应用的科研创新出现。

1png

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榜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自1999 年开始,每一年都会选出一批35岁以下最具有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科技创业者。

2018年的榜单上有来自乂学教育、科大讯飞 、商汤科技、平安集团、美团点评、蓝箭空间科技和Momenta的科技人员。

除了有来自创业公司的获奖人外,在2018年的榜单上可以看到更多在产业生态里坚持科研的获奖人和散布在海内外顶尖学术机构的科学家们。这其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获奖者,都取得了世界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与发现。

据介绍,DeepTech 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于去年3月12日共同启动“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2018年榜单评选流程,经过长达9个月、50 位来自中国与全球顶尖学术研究单位、企业集团、投资机构重量级评委团、以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美编辑部的缜密评选程序,最终评选出这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榜单。

以下为此次获奖者名单:

王梦迪

大数据运筹和强化学习

年龄:29 岁

职位:普林斯顿大学运筹和金融工程系、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在大数据运筹和统计优化方法上取得一系列首创成果,推动了在机器学习和增强学习领域的成功应用和算法突破。

获奖人首次提出随机嵌套组合优化算法;首次提出基于对偶原理的增强学习框架,从理论证明增强学习系统的最优复杂度和对应最优算法,直接从数据和在线实验中获取信息以改进优化现有的决策方案。

获奖人的研究结合了传统统计学和控制学体系,将简单系统下的增强学习模型推广到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复杂系统中,对解决风险管理、大数据分析、医疗和金融领域决策问题提供全新视角。针对增强学习面临的可扩展性和可泛化性等瓶颈,解决目前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过度依赖的问题。

亓磊

基因编辑和基因工程   

年龄:35 岁

职位: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作为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中国和欧盟专利的共同发明人,多年来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开发。

获奖人首次将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统升级为基因编辑“瑞士军刀” CRISPR-dCas,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应用,先后发明了基于 CRISPR 的基因开关(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变的情况下精准开启或关闭特定基因表达;基因成像(CRISPR imaging),可以在活体组织中精准呈现基因组序列。基因定位(CRISPR-GO),实现三维空间内对基因组的空间重排和定位等。

获奖人的研究不仅重新定义和影响了基因工程,更为安全基因编辑、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及癌症治疗等众多领域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邵洋洋

合成生物学

年龄:30 岁

职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博士后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获奖人通过基因编辑的方法,将酿酒酵母 16 条天然染色体合成为 1 条,对该细胞的进一步研究颠覆了染色体三维结构决定基因表达的传统观念。这也是首次通过合成生物学“工程化”方法,探索解析真核细胞染色体起源与进化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获奖人的研究为探索高等生物染色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研究端粒相关的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陆盈盈

新型电池技术

年龄:30 岁

职位: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独立研究员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从事能量密度数倍于常规锂离子电池的金属锂电池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在金属锂负极保护机制及电池安全问题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获奖人提出了理论容量为现有石墨负极 10 倍的三维金属锂负极材料,阐明了金属锂负极产生枝晶的微观机理,实现了锂离子在电极表面的稳定电沉积,利用氟化锂人工界面解决了锂枝晶形成这一困扰金属锂电池 40 年之久的难题,使得金属锂电池可以在拥有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兼具高安全性。

获奖人的研究可用于生产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的金属锂电池,对于大幅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发展高效储能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王思远

三维基因组学

年龄:34 岁

职位:耶鲁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及细胞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致力于生物组学成像技术的研发,开发了多项成像、染色技术,其中一项基于复合荧光原位杂交的 DNA 成像技术。

#p#分页标题#e#

获奖人通过连续成像分辨并定位不同的基因组位点,实现单细胞水平染色质的三维描绘,解决了多年来难以对大尺度染色质盘绕结构直接观察的技术难题。

获奖人这一另辟蹊径的突破性成像方法將给目前对染色质折叠、区间化的理解带来新的可能,同时也将为观察各种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中的复杂空间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带来全新理解。

狄大卫

有机/钙钛矿LED

年龄:34 岁

职位: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访问研究员

获奖类别:先锋者

获奖理由:从事高效率、低能耗的下一代显示、照明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钙钛矿 LED)领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低成本溶液法 OLED 和钙钛矿 LED 发光效率的纪录。

获奖人在 OLED 领域,发现并实现了由分子旋转导致的激子自旋态能量简并实现的高效发光机制;在钙钛矿 LED 领域,发现了制约其发光的主要因素,并成功地将非辐射过程造成的能耗降至最低。

获奖人的研究对于开发高性能、低成本、节能环保的新一代光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有望大规模地应用于显示、照明和通信领域。

孔令杰

新型光学技术   

年龄:32 岁

职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专注于神经成像领域的方法创新、系统设计和集成等多个方面的创新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获奖人设计研制了三维高速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发展了基于自适应光学的深层组织显微系统;参与研发了全球首台具备视频帧率、厘米级视场、亚微米级分辨率的十亿像素成像系统。这套全球领先的大视场、高通量光学显微系统将被用于清醒动物跨脑区神经网络活动的实时观测及临床神经疾病的诊疗。

获奖人的研究从“认识脑”到“模拟脑”,不仅是未来中国“脑计划”的重要技术支撑,更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转化之间的关键纽带。

窦乐添

光电子柔性材料  

年龄:31 岁

职位:普渡大学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从事先进柔性材料的合成工作,主要贡献之一是开发了一类全新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可用于制作建筑、车辆等使用的智能发电玻璃。

获奖人开发的这一新型电池对于人眼来说几乎是透明的,却可以吸收看不到的近红外光发电。在其最新一代设计中,使用卤化物钙钛矿等材料实现了透明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智能化,即在特定的外部刺激下,可以在透明和非透明状态之间可逆地改变颜色。

获奖人的研究建立了太阳能电池的全新概念。其产品可以显著降低能耗,有望对太阳能电池、节能建筑、屏显等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罗景山

光电化学转化

年龄:31 岁

职位: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教授

获奖类别:发明家

获奖理由:从事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研究,致力于人工模拟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或工业化学品。

获奖人在光电化学光解水方面,制备出了高效的氧化亚铜光阴极,取得了氧化物材料光解水制氢 3% 的世界纪录;在光伏驱动光解水方面,首次利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镍铁基催化剂,创造了廉价材料光解水制氢效率 12.3% 的世界纪录;在二氧化碳还原方面,开发了基于氧化铜和氧化锡复合的廉价电催化剂,实现了高效高选择性二氧化碳还原,并与光伏器件结合实现了 13.4% 的太阳能驱动二氧化碳还原制一氧化碳的世界纪录。

获奖人的研究突破对于温室气体减排、氢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储存、化工原料合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