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从《歌手》回归,看大陆音乐真人秀这十三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创业邦(ID:ichuangyebang),作者:风间海色,钛媒体获授权转载。

《歌手》回来了。

这是这个节目上线的第七年,首发阵容上的名字写着:刘欢,齐豫,杨坤,吴青峰,逃跑计划,张芯,还有一位仍未被公布的“神秘嘉宾”。

一位乐评人在公布的时候对邦哥长叹了一声,他说:“就算是这样没什么看头的阵容,《歌手》也已经是如今最有看头的音乐综艺了。”语间不乏悲哀,甚至掺杂着几分怅惘的茫然。

在开播的七年里,从《我是歌手》到《歌手》,湖南卫视的这台节目,成为了每年年初大陆音乐圈的“定番”盛事。乐评人们纷纷从幕后走向台前,乐迷们在两个月的赛程里四方征战,普通观众们也总能从中获得茶余饭后的消遣谈资。

利益推动着资本,需求引领着人民,而市场所要做的,是将这两条曲线撮合在一起。然而回顾整个大陆音乐真人秀的历史,如果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启蒙算起,产业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三个年头。在“先天不足”而只能“后天畸形”的大陆音乐文化产业里,《歌手》和以其为代表的音乐真人秀,似乎并未成为救世主,而只是将自己困在了历史的轮回之中……

时代浪潮里的大陆流行乐

大陆流行音乐的启蒙,大约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人总在各式各样的领域,上演着“三年走别人十年的路”,“十年走别人百年的路”,这样看上去充满着“鸡血”的戏码。音乐产业也不例外。

但所有的历史进程,自有其发展的规律。走得太快,很难保证不扯着点什么。

世界流行音乐公认的“起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其核心标识是“将音乐作品作为商品进行传播”。换言之, 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

从十九世纪工业文明的兴起,到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工业革命”的局中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形成一整套以“唱片工业”为核心的完整的音乐产业。但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与温饱线下挣扎得太久,大陆的流行音乐显然没有这个时间。

大陆流行音乐的启蒙时期,已经是“电视时代”。起步晚,人口基数大,普及率低,时代和经济实力限制了人民的消费观念……瘸着腿上路的大陆流行乐,传播的主要途径不是唱片,而是电视。于是诞生了一大批活在电视剧OST里的乐坛“中流砥柱”,以及通过春晚等演出途径,一首歌吃遍天的“时代歌手”。

但需求的爆发,毫无疑问是激烈的。随着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大陆人民对于流行音乐日益增长的渴求、对于自主选择权的强烈欲望,与电视、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交汇,终于成就了大陆音乐真人秀的起点。

一档足以载入史册真人秀节目,《超级女声》,横空出世。

从素人到精英

《超级女声》在2004年横空出世,张含韵唱着“酸酸甜甜就是我”,让素人选秀的概念,第一次走进千家万户。“05三强”则让剧情走向了巅峰,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们,带领我们开启了大陆音乐真人秀名副其实的“素人时代”。 

对于很多如今的观众来说,13年前的《超级女声》究竟有过怎样全民狂欢的盛况,几乎是无法想象的。那是鸿蒙初开年代才会有的万人空巷,在选择过剩的今天,早就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些出身于素人时代的歌手和音乐人大多出身学生,参加过为数不多的一些比赛,其中也颇有几个在小圈子里业已成名的驻场歌手或校园名人。

“草根”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词,成千上万人走上过街头,为那几个舞台之上的素人游行拉票;你所能见到的所有报纸,无论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这样的顶尖官媒,还是普通的各地各背景的其他纸媒,都在开辟整版整版的版面,对节目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解析和报道。

文化圈、体育圈,乃至音乐圈本身的业内大佬们,都纷纷出面“站队”,自称“粉丝”,甚至公开在节目中就此辩论;手机短信投票的方式,让诸多有经济实力的粉丝成箱成箱地往家里搬“电话卡”,而没有经济实力的粉丝,则纷纷撰写文章,举办上街拉票活动。一场比赛结束,不管唱的是什么歌,都会在第二天迅速登上彩铃和各大音乐平台的“下载榜”前列,诸多歌手的歌曲通过几个素人女生的演唱重新翻红。各大唱片公司为了分一杯羹明争暗斗打得不可开交……

#p#分页标题#e#

“全民普选”的概念,极大地刺激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普通民众,让一场娱乐活动,演变为一场全民狂欢。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上下大环境的制约之下,这场从“音乐真人秀”向“社会活动”发展的节目,迅速的迎来了自己在商业上的衰败。

从2005年到2013年,素人选秀节目发掘了包括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尚雯婕、谭维维、陈楚生、张杰、王铮亮、郁可唯、刘惜君、曾轶可、华晨宇、薛之谦等在内的诸多歌手及音乐人,他们在后来的十年里,携手撑起了华语乐坛大陆流行音乐的半壁江山。

然而,大陆音乐的商业化,却再度止步不前。

任何一个产业,都是从粗放向精细发展的。当素人不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水平,刺激“商业”的神经,资本却仍旧急切地渴求着新的增长与突破……2012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了。

大陆音乐真人秀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素人选秀”时代之后,终于走向了“精英时代”的时代。

从精英到巨星

同样是选秀,《中国好声音》的素人,被很多业内人士称为“伪素人”。在素人时代,参赛选手们的年龄层大多停留在学生时代,音乐技术能力大多不是很强,偶有强者如张靓颖,即使在真正的专业人士看来技术上仍存诸多硬伤,但其与别的选手的实力差距,也能在只看热闹的普通观众眼中,被放大到“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来。

但好声音的选手们,在看似素人的外形之下,则有着与外形不相匹配的成熟技艺,因此这个时代,人民提起最多的一个词,叫做“唱功”。

节目成功的背后,其实是全民音乐教育久旱多年,必然迎来的一场“技术主义”爆发。用一位乐评人的话说:人们在目所能及的荒漠中行走久了,看到荒漠尽头茂密繁盛的森林草原,怎么可能会不激动?

但回归现代流行乐的本质,我们说过——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精英时代的所谓“民间高手”,参加节目时被称为怀才不遇的“乐坛遗珠”,背后的真相却是早已被物竞天择过的“商业弃儿”。

因此,好声音举办后的七年之间,曾经惊艳过观众的诸多名字,都已经湮灭在历史的河流里。相比素人时代涌现的大量音乐人和歌手,精英时代能够再次让我们提起的名字要少了很多。

这些被资本和电视台自娱自乐式选出的“音乐精英”,面对被狂热粉丝抬上去的“民选偶像”,或许能竞争一下音乐价值,却总归拼不过商业价值。邦哥在采访一位选秀节目制片人的时候,对方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细数了还有消息的好声音选手,最后他说:“大概混的最好的就是张碧晨了,但张碧晨本来就曾经是韩国女团的成员,她早就被商业选择过。

在选手本身成为商业弃儿之外,更要命的是,民间高手的“储备”,显然不如素人来得多。造血能力的缺失之下,“高手”很快不够用了。于是急需新的增长点的资本,助推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将真正成名的巨星们拉入了战局。

这就是《歌手》所开启的时代。

然而,这样日渐升级的“竞技模式”,对于音乐教育的普及以及大众品味的提升,或许有其积极意义,但于整个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更像是一种被逼无奈之下的饮鸩止渴。

从素人时代,到精英时代,再到巨星时代,大陆音乐真人秀正在一遍一遍的重蹈覆辙。有限的商业回报,过快的资源枯竭,音乐与商业之间的无法衔接,似乎成为了产业永恒的梦魇。

十三年前,大陆没有唱片工业;十三年后,大陆仍然没有唱片工业。

十三年前,没有唱片工业的大陆流行音乐想出了“电视真人秀”的法子,试图自救于水火之间;十三年后,音乐真人秀自己都快活不下去了,大陆流行乐与冲入其间的资本,又当何去何从?

写在最后

如果有人问邦哥,这十三年来,大陆的音乐真人秀是否成功,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真人秀节目出身的年轻歌手,几乎撑起了这十年间整个大陆流行乐的半边天。曾经素人出身的李宇春、张靓颖、尚雯婕、华晨宇们,已经成为评委,成为“巨星时代”的主角。

然而,这种现象本身,则又是一种“畸形”。在音乐文化产业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美日韩,这样的歌手构成比例,几乎是不可理喻的。

#p#分页标题#e#

理想的音乐产业链,应当是“人民对于美好音乐的需求——因需求而产生的音乐教育——因教育而孕育出的好的音乐人——好的音乐人依托唱片公司/网络平台做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听众为优秀作品买单形成唱片市场——市场反哺上游提升教育和制作水平,形成良性循环——良性循环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价值,形成体系成熟的音乐文化产业”。

然而,因为缺乏为作品保驾护航的版权体系和版税制度,大陆音乐市场从核心上就断了链,反而造成了“作品无法盈利——创作水平停滞——市场固步自封”的恶性循环。在恶劣的商业环境之下,资本不得不依靠音乐真人秀及其衍生产业来刺激市场,可音乐水平的缺失,使得产业出现了严重的“造血能力”不足,反而成为了音乐真人秀的紧箍咒,将它永远困在了历史的轮回中。

看似耀眼的真人秀产业最大的掣肘,在于其核心不是作品,是人设,是各种贴上了偶像、唱将、天籁标签而明码标价的人设。它的利益源泉不是音乐作品自身,而是人设所带来的巨大流量。于是,音乐的衍生产业成为生存的基础,而做音乐本身却只是赔本卖吆喝。

大陆音乐真人秀的复兴,必须以整个大陆音乐市场的复兴为基础,因此我们看到在这一次《歌手》的回归中,开始无限强调“原创”的力量,节目组说,我们要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参与歌手都有原创能力。

在《歌手》之前,也曾有强调原创的节目出现,如《中国新歌曲》,也如《中国有嘻哈》。然而前者同样湮灭于恶性循环后商业上的不可持续,挣扎间无法突破宿命的束缚;后者则因其“狂妄”的底色,Born to die。

中国的音乐人,与中国的电视人,仍在共同探讨着如何在困境中,一点点建立起良性且成体系的音乐文化产业。更多的音乐人在挺身而出,更多的平台,同样在为了自身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而做出努力。或许到成功的那一天,我们也就终于不再需要这些喧嚣里的真人秀,来为市场打一管鸡血。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