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重庆磁器口古镇
重庆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文化大区沙坪坝的东北部,前面临江、后面靠山,拥有“一江两溪三山”的地貌。“一江”即嘉陵江;“两溪”是凤凰溪和清水溪;“三山”由北向南分别是金碧山、马鞍山、凤凰山;磁器口古镇是重庆主城区内唯一规模最大、最具巴渝传统民居、民俗、民风特色的古镇,是国务院批准重点保护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并荣获“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称号。古镇古老而又年轻,既有着千年的历史,更是时下的“网红”。 
据资料载,早在隋末唐初时,如今的马鞍山因山边有块白色巨型崖石,而称为白崖山,山上建有寺庙称为白崖寺(就是等会我们要去参观的宝轮寺)。因为有了白崖寺,就有了磁器口庙会集市的早期萌芽。据《巴县志》记载,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由于白崖寺位于山顶,容积量有限,山上的庙会集市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流需求,于是沿马鞍山至码头之间的平坦处出现了乡场,有了固定的商铺,形成了较为正式的商业场镇,此地也被称为“白崖场”。到了明代,相传建文帝朱允炆避难隐居在寺中,于是寺改名龙隐寺,此地也得名龙隐镇;而明清之际,嘉陵江水运逐渐开始萌发和兴旺起来,龙隐镇伴随着水运的兴旺而繁盛,发展为川东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成为巴县首镇。到了清康熙年间,瓷器成为古镇的主要产业,远销蜀地内外,名气也越来越大,人们便将这瓷器生产和转运的口岸称为“瓷器口”,因为瓦字底的“瓷”通石字旁的“磁”,又为了让磁器口更有磁性、更加有吸引力,因此便称为“磁器口”,由此扬名天下。
古时的磁器口商贾云集,批零量购,川流不息;水陆两路,装卸搬运,货畅其流。解放以后,磁器口繁华依旧,行商坐商,络绎不绝,被誉为“小重庆”,至今还深深地留在“老重庆”的脑海中。大家看牌坊两边的这副楹联,便是当年流传的一首民谣。右方是上联:白日里千人拱手,左方是下联:入夜来万盏明灯。古时候人与人相见是拱手作揖,船只相遇是拱手相让,“千人拱手”、“万盏明灯”说明当时居住在此处的百姓和往来的人非常多,反映出古镇当时商贸繁盛、热闹非凡的场景。
磁器口铺路的青石板是由以前的力夫们从嘉陵江岸抬上来的,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最古老的应该有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有:“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之说。
 
【钟家院】
目前古镇保存比较完好的清代民居钟家院始建于1890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进入院内我们可以看到整个院子的空间布局极具北方特色,但院子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又有很强的南方特色。比如屋顶上的瓦片,北方多用筒瓦,而南方多用板瓦。而整个房屋结构又采用的是川东地区常见的穿斗式木构架。所以,整个院子展现的是一个南北结合的四合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建筑风格如此迥异呢?据说,钟家院的主人钟云亭先生是慈禧太后的外采办,告老还乡的时候,在北京专门请人设计了图纸,回到磁器口老家修建了这个宅院。原来的钟家院占地面积大约2000平方米,有三个大天井。抗战时期遭到破坏,现在保留下来的就仅有这500平方米的前院了。
从右手方开始,第一个房间是“磁堂”。这是特意为古镇所设计的一个瓷器展示厅,于201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磁堂概括地介绍了古镇的历史演变。橱窗内展示有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巴县志。同治、民国时期的巴县志都有当时古镇瓷器的记载。尤其是第五本《民国巴县志》中这样记载:“土瓷以龙隐乡为著”、“其质视江西瓷为粗”。由此可见,古镇所产瓷器与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相比,我们的瓷器是粗瓷属于民窑而非官窑。展柜内展示的就是当时古镇出产的瓷器,基本上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盘碗碟勺等生活器具,到了四十年代,教育家何鲁先生与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曾在磁器口蔡家湾开办了利群瓷厂。当时利群瓷厂所产的瓷器达到了古镇瓷器制作的鼎盛时期。但非常可惜,到了六十年代,由于码头功能弱化、制瓷资源减少,现代工业冲击传统手工业,古镇制瓷业逐渐没落,如今古镇已不再出产瓷器。
往里面走,便是当时古镇所产瓷器的一个展厅。右手墙面上有一组瓷片浮雕,我们仔细看会发现是由三个字组成。从中间剖开,左边是“磁铁”的“磁”,右边是“容器”的“器”,最外围是一个“口”字,就像一个容器一样把它们包住。整体看,就是“磁器口”。整个浮雕是用瓷器的碎片镶嵌而成,这种工艺叫做“嵌瓷”,清代在民间非常流行。这种手法再一次验证了这里所制作的瓷器属于民窑而非官窑。虽然整个展厅里的瓷器为民窑,但不乏上乘之作,尤其是这一组瓷器。请各位游客仔细观看,您会看到瓷器质地虽然粗糙,但整个青花纹饰非常的细腻精美,可以看出这里的瓷器虽为粗瓷但纹饰依然精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钟家院里最出名的当属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古床。接下来我们将参观主人房,房内的这张床是非常典型的川南风格的奇特大牙床,虽然是我们常见的架子床,但在床外又架上了木罩,从而形成一个小的回廊,使得主人活动的空间有了一定的私密性。所以,这样的床又有床中床、罩中罩的说法。在古代,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件,人们会把很多美好的愿望体现在床身的纹饰上。这张床从上往下依次可以看到:双凤朝阳、三阳开泰、九狮闹铃等吉祥如意的图景,左右两边还绘制有“荷花、螃蟹”,寓意“和谐”;“牡丹、鸳鸯”寓意“夫妻恩爱、花开富贵”。
参观完主人房,接下来看到的是堂屋,进入堂屋,首先看到的是供奉在堂屋中间的祖先牌位,由此可见堂屋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开家庭会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在重庆、四川等地区常称妻子为“堂客”,是因为夫家不把娶进来的妻子当外人,直接就请到堂屋来。但因为毕竟是外姓,于是给了一个“客”的称号叫“堂客”,可见夫家给的待遇和地位还是很高的。往屋顶上方看,可以看到顶上有透亮的部分,这个透亮的部分叫“亮瓦”,它可以让光线照进屋里增加室内采光。大家再回过头看看堂屋中间,这里有张桌子,它叫“花好月圆桌”,这张桌子实际上是由两个半圆组成,可以一分为二的。那它的分与合代表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一种男权的体现。当男主人外出时,桌子分开靠墙,外人来访一目了然,男主人不在家,不便久留。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能避开不必要的嫌疑。当男主人回家时,桌子再合二为一,表示阖家团圆。
堂屋的右侧是长子房,房内有一张明末清初的三进拔步床,外形大气,线条细腻。其中,挂檐和横眉都采用镂空雕刻,刀法娴熟,技艺精湛。挡板上的雕刻寓意深刻。一进,上面雕刻的牡丹花寓意“花开富贵”,旁边的喜鹊寓意“喜事临门”,竹子寓意“节节高升”,也表示刚正不阿的气节。二进,中间有一幅鲤鱼跳龙门,寓意中举升官、飞黄腾达。三进,主要表现的是“福禄寿”。上方有一个倒挂的蝙蝠寓意“添福”,两旁的梅花鹿寓意“添禄”,下方有一个麒麟寓意“添寿”。另外,在床身上还可以看到许多葡萄,寓意“多子多福”。葡萄之间还有许多小老鼠,老鼠刻画在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就要结合重庆的方言了,方言中将老鼠叫“耗子”,取其谐音就是“好子”的意思,葡萄和耗子结合起来就是孩子要多也要好的意思。
转过身往上看,会看到房梁上挂着一组长方形的物件,是由许多蒲扇组成。大家再猜猜这是干嘛用的?这实际上这是以前人们用的纳凉工具。它中间有一根绳子连到窗户外面,一旦有人拉动就会前后摆动,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的风扇,只不过是手动的,这不但体现了古人的民间智慧,也充分展现了“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参观完长子房,我们再去看看厢房,整个钟家院坐北朝南,左右分别是东西厢房,现在我们进入的就是西厢房,西厢房内这张清代古床,刻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图画。据史书记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的战乱、灾荒、瘟疫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外地移民,其中来自湖广地区的人口最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这张床就是移民所制,他把故乡的风景刻在床上寄托乡愁。但经过艰苦奋斗,他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我们可以从床下方的“农舍、鸡鸭、鱼池”图案中感受一二。
游客朋友们,在钟家院门口处还可以看到一组新老重庆的对比图,这两幅图都是从南岸的南山往下所拍摄的,图中主要展示了南岸、渝中和江北三个区域跨越70余年的变化。上方黑白图片是拍摄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的老重庆,下方彩色图片则是拍摄于2016年的新重庆,在这跨越70多年的时间里,重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翰林院】
各位朋友,我们接着往黄桷坪一巷里面走,在我们左手方的路口处将看到是“翰林院”,它是重庆主城区仅有的保留下来的古代私塾。清朝乾隆年间,磁器口孙家有私塾学馆“鲤石草堂”,百姓称之为“鲤石学舍”。清代中后期,孙家先后高中三名举人,同时,在此读书的磁器口人黄钟音高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官至监察御史;另一名学生段大章也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甘肃布政使。因此,当地老百姓又称该学舍为“翰林院”,故有“一门三举子,五里两翰林”之说。后来,黄钟音继承了这家私塾,并由黄家代代相传至今,现为磁器口特色民居茶馆。
 
【宝善宫】
穿过黄桷坪一巷,来到丁字路口,我们先往左方走,在我们的右手方,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院落叫宝善宫。宝善宫建于清代中期原为道观,抗战时期将其改造成了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附属嘉陵实验小学。1942年到194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曾在这就读。进入宝善宫的巷子,位于左手方的位置,展示有很多抗战时期的文化名人,像我们所熟知的丰子恺、马寅初、徐悲鸿、郭沫若、冰心等,他们也都来过我们磁器口古镇。
现在,宝善宫改造成了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茶文化馆。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闹中取静、别有洞天。刚才我们还身处喧嚣闹市,但一进宝善宫里面,基本就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仿佛世外桃源。其实,这是因为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造成的。古时候房屋一般都会讲究轴线对称,而我们宝善宫的大门并没有设在轴线正中,而是设在房屋轴线的边上偏向于东南方向,取其紫气东来的意思,这样外面的声音不能直接进入里面。同时,宝善宫的墙面又是坚固厚重的清水糯米墙,有一定的隔音作用。
走进宝善宫,会发现有一颗大树几乎把整个院子遮盖了。这棵树就是我们重庆的市树——黄桷树,学名黄葛树。这棵树实际上是后期移栽到宝善宫里的,树龄也就五六十年。但它生命力非常强,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长得枝繁叶茂。黄桷树的不远处还有有一口井,过去的人们就是在这里打水净手,再进入轴线中央的大殿拜谒道家三清像。
由于丁肇中先生曾在这里就读过小学,就设立了丁肇中展览馆。我们可以看到,门口处有一组图片,这组图片是2014年1月6日丁肇中先生再回磁器口拍摄的。可以看到当时78岁的丁肇中先生身体非常的硬朗,第二幅图是丁肇中先生和我们重庆的挑夫“棒棒”拍摄的照片,当时丁肇中先生还是用的重庆话与“棒棒”交流,而且重庆话说得非常地道。在右下方这一张照片非常珍贵,这是丁肇中先生与小学老师的合影。
进入展览馆内,墙上有一段时间轴,从左往右可以看到,丁肇中先生于1936年1月27日在美国出生,同年3月随母亲回国。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9年丁肇中先生一家迁移至重庆,居住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也就是现在古镇对面的二十八中。1943年至1945年,丁肇中先生在这读的小学。1949年,随父母到台湾。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74年,他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因为“丁”和英文字母中的“J”形似。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的第三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学奖,也是第一位先用汉语再用英语发表获奖感言的华人。
丁肇中先生的爱国情怀也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在我们的身后看到一句话“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是他的母亲王隽英留给他的临终遗言。往下右方有一张非常珍贵的图片,是当时丁肇中先生与他的父母弟弟妹妹在磁器口拍摄的合影。再往下是当时丁肇中先生读书的教室,曾经教室的场景并没有还原在宝善宫,而是还原在二十八中的抗战教育博物馆,也就是当时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办公楼。
参观完宝善宫,出门往右我们继续沿着古镇正街往前走,在我们左方的是磁器口影视作品墙,里面收录了很多在我们古镇所拍摄过的电影,如《烈火中永生》、《双枪老太婆》、《江姐》和《一双绣花鞋》等,主要取景点就是在我们今天所走的正街和靠近码头的横街。
继续往前我们将看到的就是独具重庆特色的石阶梯——高石坎,一条阶梯延伸上去,大家可以看到顺着山势而建的川东民居,是非常有特色的山城风光。
 
【鑫记杂货店】
走过高石坎,接下来将看到的是发行超1000万册的小说《红岩》里疯老头华子良与地下党联络的地方——“鑫记杂货店”,是当时真实存在的地下联络点。眼前就是旧场景还原的杂货店。门口的铜像是根据小说里华子良到磁器口买菜的情景创作的。华子良原型是韩子栋,山东阳谷县人,1933年入党,1934年被捕,直到1947年才逃离出去。他是唯一自己从白公馆渣滓洞越狱成功的革命人士。 
游客朋友们,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器口作为文化历史型景区,在2016年3月,开始运用AR多媒体技术对该场馆的展览方式进行提升,游客朋友们可以通过手机来一起深度体验那个年代的人与事。请看固定的韩老头从梯坎上走下来与我们打呼招,大家可以与他合影留念。通过AR技术手段,各位游客朋友将会看到挂在墙上的静止老照片动起来了,停止的历史故事活起来了,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下面请跟随我一起走进这间历史的陈列馆。
这是第一间房还原了当时场景的房间。里面有一个正在打麻将的蜡像,从穿着打扮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国民党特务。当时韩子栋能越狱成功,就是因为看守特务卢照春在从磁器口回白公馆渣滓洞的路上遇到自己的朋友,便邀约到朋友家里去打麻将,从而才使得韩子栋有机会逃离。往里走,是韩子栋的专题陈列馆。这里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他传奇的一生——“黑牢囚禁十四载,红心向党写传奇”。韩子栋生于1908年,26岁起就被关押在国民党监狱长达14年。在这期间,曾被关押在北平、南京、武汉、益阳、息烽,最后被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
小说中《红岩》提到江姐和许建业与疯老头有交流,实际上韩子栋不认识他们。小说的主要背景是发生在1948年,而韩子栋1947年就逃出去了。实际上,韩子栋老先生在狱中认识的有小萝卜头以及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与许晓轩、谭沈明二人在狱中组成了中共临时支部,许晓轩任支部书记。1947年8月18日,韩子栋实施了他的越狱计划,穿过古镇来到嘉陵江边,乘坐小木船渡江,经过万县辗转新乡到达解放区。橱窗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份1948年1月韩子栋所写的他的入狱及脱险材料,后经过中央组织部审核后恢复了他的党籍,随即将他派往山东范县参加土改。
旁边的橱窗展示的是1984年韩子栋写给卢照春的一封信。由于卢照春曾经是国民党特务,解放后家庭经济情况非常困难。从信中可以看到,韩子栋特意为他寄去30元,作为他女儿的学费。可见,韩子栋的心胸非常开阔。
再往前一个橱窗,展示的是小萝卜头的母亲徐林侠亲手为韩子栋缝制的一个枕头套。当时考虑到韩子栋越狱的时候没有口袋装东西,就以枕头套的名义送给他,方便出逃的时候可以装一些物品。其实,韩子栋能够成功脱险,也是因为之前的周密计划。越狱后,他一直将这个枕头套保存在身边。韩子栋老先生过世后,他的家人便将它捐献陈列在此处。
从墙上的图片可以看到,解放后韩子栋一直在为红岩革命文化做宣传。今天在白公馆看到的小萝卜头塑像,就是由韩子栋倡导修建的。除了在重庆有小萝卜头的塑像,在北京、上海等地也能看得到,这些都是由韩子栋倡导修建的。
 
【磁正街】
游客朋友们,走出陈列馆,我们来到了磁器口主要是经营重庆小吃和土特产的街道。虽不同于刚才游览的那般古朴,但更多的反映出重庆人对美食的执着。无论您走到重庆的哪个地方,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好吃街。重庆人爱吃并不是后来才有,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人先民就有此爱好。《隋书·地理志》中曾这样描述过巴人“质朴无文,不慎趋利,性嗜口腹,食必兼肉。”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重庆人的豪爽耿直与美食的讲究都是先人遗留下来的特质。
古镇最早的美食“三宝”当属毛血旺、软烩千张和椒盐花生,等会游览结束,大家可以找一家餐馆慢慢品尝。不过古镇美食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现在涌现出的诸如古镇鸡杂、罐子肉、豆瓣卿鱼以及近年的豆花鱼也都很有名气。另外很多小吃如陈麻花、糍粑、手工酸辣粉等深受游客欢迎的美食,等会能看到排队购买的热闹场面。
 
【聚森茂】
各位游客朋友,请看我们左手边有一条小巷,大门上写着“聚森茂”。过去这里是酱油铺的店名,有上百年的历史。1885年聚森茂由私塾先生张正刚发起于重庆府篼子背(现菜园坝),手工制作酱菜(水豆豉、酱油)等。1892年张正刚病逝,其子张杰三来到磁器口,买下已经停办的“官盐店”(磁器口金蓉正街72号),开办作坊式酱园。他利用担任“皇坛会”会首,支配慈善资金的方便和会首的社会地位,扩大酱园经营,取名“聚森茂”酱园。抗战爆发,外省来重庆的人逐渐增多,酱园仍按传统方式生产,产品已供不应求,必须缩短生产周期,扩大生产规模。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毕业生熊明渊加盟聚森茂,用现代温室制麯,发酵的方式改良生产工艺,大大的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产量和利润。聚森茂的酱油、豆豉、豆瓣、醋、榨菜、豆腐乳等产品远销西南,直达上海。到1943年,磁器口的聚森茂总店已有酱池15个,月产酱胶10000斤,占地约6亩。有大缸子、小缸子、晒缸共1240口。1956年公私合营,酱园改名为“公私合营聚森茂酿造厂”。巴渝老字号聚森茂酱园创办已一百年,它经历了清、民国、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在重庆近代酿造行业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游客朋友们,磁器口古镇历史久远,曾商贸繁盛,作坊林立,有着很多民间的手工技艺留存并传承着。古镇里现有老字号、非遗项目16个,非遗传承人8个,涉及民俗、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主要集中分布在我们正在行走的这条磁正街上。
 
【宝轮寺】
游客朋友们,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重庆最负盛名的古刹之一——宝轮寺。宝轮寺历史悠久,据原沙区地方志工作人员介绍,宝轮寺建于西魏年间,由西魏大都督尉迟炯所建,原名白崖寺;另相传,在隋末唐初时这里就建有宝轮法塔,常受当地群众拜谒而发展成为寺庙。而据《巴县志》记载,寺庙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至今也已有1000年的历史了。传说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燕王朱棣赶出皇宫辗转流落到磁器口避难时,曾在此挂单隐居,遂又称龙隐寺,磁器口也因此被称为龙隐镇。据史书记载,原寺庙大门前有“龙隐禅院”横匾,可惜已被毁掉。因皇帝玉玺为宝而和佛教又有轮回流传之意,后来故被称为宝轮寺。
庙中正殿即大雄宝殿为明代建筑,占地面积近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面阔三间,是重檐歇山式。上下两檐均施斗拱,角檐翘升,大殿采用一人不能合抱的马桑木作木柱穿逗支撑,屋顶由黄釉筒瓦覆盖,装饰脊兽。整个大殿的木柱穿逗不用一颗铁钉而仍牢固如初;两柱础基石一高一低,历经数百年而不倾斜;大殿对采光、挡风、排烟均有独到设计,殿内采光均匀,外面风雨不能入殿,殿内佛香烟尘却能排除殿外,堪称绝妙。整个大殿气势宏伟,灵动自然却又庄严肃穆,是重庆市重点保护文物。大殿前檐下有一牌匾写着“大雄宝殿”,是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赵朴初亲笔提写。
宝轮寺在清代康熙年间曾进行大修,使其规模远远超过明代。据说,由现在的大殿向上经马鞍山至童家桥,沿山有川主殿、药王殿、雷主殿、天王殿、观音阁、藏经楼和禅房客舍数百间,寺中僧侣一度达到300多人。可惜在后来逐渐破败了。民国时,除大殿外,仅剩的一些其它殿宇和禅房又遭日本飞机炸毁。“文化大革命”时期,残存的一些佛像和碑匾又被“红卫兵”小将损坏殆尽,尽皆失落。虽历经多次劫难,但大殿建筑和主佛释迦牟尼佛像得以保存。1983年,政府拨专款进行了修缮。
 
【磁器口码头】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磁器口繁荣的重要起源地——磁器口码头。在码头的右手方有一块“小重庆”碑,它是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词命名的。因磁器口水运畅通、商贸繁华,再加上重庆陪都时期,磁器口的政治经济文化到达了空前的繁荣,无数名人汇集在此,热闹非凡,林森便赞誉此处为重庆的缩影,于是磁器口就有了“小重庆”的说法。
    磁器口得嘉陵江水运之便,在明代就成为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到极盛。1958年因码头迁至沙坪坝汉渝路,原有功能逐渐衰退。直到1998年开始打造旅游景区,才恢复往日热闹的情景。
在我们的右下方看到的是2012年7月24日的洪水水位线。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水位线并不是最高的,大家不妨转过身去看看,黄桷树下方标注的便是2010年7月的洪水水位线。右上方的高架桥处便是沙坪坝滨江路,沙滨路的拐弯处是一个观景台,从那儿可以看到磁器口全景,喜欢摄影的朋友不妨可以去拍拍照。

《若是重庆网红景点玩腻了推荐阅读:重庆景点排行榜之十大旅游胜地
《若是重庆旅游景点不能吸引你推荐阅读:重庆网红景点有哪些排名

重庆市旅游政务网公布的重庆十大网红景点(一览)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