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字,我谈到了“做的不开心”的原因有三点:不想做,无法做和不合适工作环境。那么按照我粗暴的思维方式,“做的开心”就对应了“想做”、“能做”以及“合适的工作环境”。
解决“想做”,我认为要从认知的统一开始。而再此之前,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你想要做什么,以及其背后的动机?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内在的动机是其行动的根本。所以在我的方法论中,优先思考的都是关于这一块的内容。我认为只有把这点想清楚,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那么轻易的放弃。
前一阵子在哔哩哔哩上刷到了一个搞笑脱口秀的视频,标题是《知识付费与智商税到底有没有区别》。我所在的数据团队,开发了一套新的音频课程。我们在正式的推广之前,在既有的粉丝群内提供了10个体验名额,反响热烈。这个体验群每天都会进行课程的更新,通过群文件的下载数量来看,前两天大家还是非常积极的,但是过了一个周末,积极性就开始下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发出去的课程下载量,已经少于5个了。
昨天,有一位同学问我“怎样学习才能接受到最多”。
我答道:学习其实是两个层面。学是一个层面,主要是通过借鉴于模仿,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办事原则。习是另一个层面,主要是通过实践来验证通过学所掌握的内容是否对做事有帮助。
在学习之前,更加重要的是明确为什么而学,学到之后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有一种学,是想要解决当下具体问题的。对于此类,我更建议的是学习方法论之后,直接模仿实操来验证。
还有一种学,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深一步的成长,所以学习中更加侧重的是世界观,而不是方法论。这种学一般是一种长期的过程,而且对于当下具体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直接的帮助。
当我们确定了要做什么,并明确了背后的动机之后,就应该告知你的小伙伴们了。为了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你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解释你所要做的事情,以便获得认知的统一。
我在2016年底,对我所带领的客服团队进行了下一年工作的思考。为了清晰的告诉我的小伙伴们,我要做什么,制作了一份PPT,用来宣讲。
首先我告诉他们2017年我们有了新的使命: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成交,更要传递出一些能量。这是因为伴随着碎片化时间大量被占用,时间的战场开始展露。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他所能接受的事物是有限的。而每个人都会对美好的事物心生向往,所以我们如果想要留住我们的用户,那么就一定要创造一些对用户来说美好的事物,让用户愿意将时间支付给我们。
接下来,是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对大家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应对。那时,店小蜜开始内测上线,在一些客服的交流群中,不免有了这样的言论:“客服要下岗了“。不得不承认,店小蜜的出现,确实节省了客服的人力。然而机器永远是机器,缺少了人类的思考与变通。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在面对用户的咨询时,应该融入更多的思考与变通。千万不要被机器所取代,也不能被机器所取代。
所以为了让各位同学能够更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会给予各位承担责任的自由,来释放出隐藏在我们体内的能量。要相信,我们就是现场的决策者,我们就是最了解情况的人,也正因为了解情况,所以我们才是那个最有权力做出决定的人。
之后,客服部门的构架会呈现倒三角式调整。
一线的同学们要负责接待,议价,审单等基础性工作,相应的会给予大家关于价格,快递,赠品的决定权。同时还会给予各位同学碎片化的时间用来学习,扩充自己。
一级支持同学,将会承担统计,督导,小组建设等具体工作。他们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数据支撑,环节配合,知识库搭建,以此来完善团队运行的机制。对于这部分同学,将会给予模块化的时间用来学习扩充。
二级支持的工作将集中在流程搭建,协调资源以及知识库搭建上。
随着职能和框架的变动,原有的绩效体系肯定是不再适用的,所以我们将要重新的梳理绩效,但是考核的主旨仍然离不开以下几点:
我们希望每一个来咨询的客户都能够成交——转化率
我们希望每一个成交的客户都能多买几件——客件数
我们希望每一个流失的客户都有挽留——主动跟进
我们希望每一个售后客户都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得到安抚——售后成本
我们希望每一个客户都对我们的服务满意——亲属基金
通过这样的讲述,大致上是让我的小伙伴们明确了我们后续要做的事情。
“能做“是”想做“的后续承接。”在这一个环节,就要落地到具体的行为动作上了。我认为,这一阶段采取正确的行为动作是关键节点。
比如我前面提到那个同学的问题,他本意是想要给我们这个团队提一些建议,但是从他的行为却给我一种很模糊的感知。
那天一早,我登陆上工作的QQ,发现这位同学给我的留言,原文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在吗,问你个问题:你觉得怎样学习才能接受到最多?”。
#p#分页标题#e#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是基于我的角色进行判断:这位同学询问这个问题,是感觉课程对他没有帮助吗?所以我进行了上文所述的回答,为这位同学分享一下我的认知。
我认为这位同学也是认可的,总结他的话语,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实操和反馈来完成的。同时他表达出希望我们可以提供实操和反馈的机制,比如由讲师针对课程出具题目,出具数据,让学生做出回答。
但由于我先入为主的将这位同学的发问归结为其个人问题,所以给到他的回复,也是从从个体的角度展开的。比如我回答他,为什么一定要讲师出题,出数据呢?难道不能拿自己的店铺作为数据,给自己出题吗?在学习的路上,从来都没有“我们”,只有“我”。
到了对话的尾声,这位同学说他提了这么多建议,感觉我一直在否定他。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他是在给我们提建议。
我认为造成我们话题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还是这位同学最开始的那句发问。虽然现在的我明白了这句发问是想引起我的思考,进而延伸到对于学习机制的思考上。但是在当时那个处境,我是模糊的。我想,如果这位同学更加直接直白的告诉我,他对于现在的学习机制有些建议。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回复的。
所以,能够直接清晰的表达的自己的需求和目的,是“能做”事情的前提条件。之后就是要如何做的环节。
在上周四,目前项目的客服主管找到我,希望我来指导下她PPT的制作,以便在公司的月会上更好的为大佬们汇报。
提升都是基于现状的。所以在她提出这个需求后,我第一时间获得了她之前两个月的月会PPT,判断现状。此前的报告,前几页都只是客服数据截图,最后一页用几行字概括了下工作内容,并不算完整。
一个汇报不仅是PPT的展示,讲演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所以我又与这位客服主管进行了当面沟通,希望她演绎一下月会是如何进行讲演的。她反馈说有些尴尬,因为以前的报告,基本上都是大佬们看过这些数据截图,然后进行提问的。
我在此前关于会议的话题杂谈上,曾经提到过这样的一个观点:会议之前应该将资料进行分发,以便提升会议效率。然而就我所知,能做到这样简单工作的团队,还是非常少的。基于这样的认知,我问这位客服主管,在大佬们看数据的过程中,会不会冷场,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这种冷场,对于讲演人本身也是一种煎熬。因为她并不知道接下来会面对怎样的状况。
到了此时,我基本上可以掌握局面了。所以接下来,就是指导的部分了。
我认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汇报型PPT,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板块:客观数据与主观行为。
客观数据部分包括数据展示,如何解读以及原因分析三个层面。
数据展示非常简单,利用好图表,进行展示就可以了。这个层面大家都能做到,最简单的就是把客服赤兔数据截个图贴上去就可以了。当然从信息的理解成本上,是不建议这样操作的。需要自行的加工,让数据更易读。
如何解读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的目的在于引导。为的是让不经常接触客服的人迅速的抓住重点,告诉他们在数据展示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的现状是怎样的。这个层面的内容,一般是文字类说明。通过简短的概括,让人一眼抓住重点。
在前两个层面的内容当中,我们展示了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解读。但是数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动,后续还想要提升或者阻止数据的变动,我们要如何进行操作,我们还是不清楚。原因分析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样是简单的文字说明,加以阐述。没有人可以说他提的就是真理,所以对于原因的分析,就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我在以前的文字中提到过这样的一个观点:日志是可以作为一种数据留存的,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些因果关系。我认为这是原因分析的方法论之一。
客观数据讲完了,就到了主观行为。这个板块也是分了三个层次:你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目前的阶段到了哪里,需要哪些配合与支持。这个板块也是配以文字进行说明的。通过这方面的内容,是可以看到一个管理者的带队思路,以及团队方向的。受限于篇幅,有机会再进行分享。
#p#分页标题#e#上述的内容,就是指导的过程了。当然除了板书外,我还拿着几个相对完整的PPT来加以说明。整个过程还是非常轻松的,有许多的内容只需要点一下,就能够形成认知。
这篇文字也到了3000+,暂时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