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运营中的你为何始终只能打杂

在公司中兄弟部门经常会问一句,你们运营到底是干嘛的,大多数的同事都会回答,我们是打杂的,虽说是一句玩笑话,但也道出了同事的心声。超过80%的运营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像个打杂的,打杂两字也从侧面充分反应了运营工作的特点。

其实打杂过程是个极其有意义的过程,每个运营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一线电商运营管理者,在运营人员的职业生涯过程中,打杂阶段为后续成长为一名管理者奠定了非常雄厚的基础,在这个打杂阶段,运营人员的工作事无巨细,基本上渗透到了所有的业务细节,一线人员的难点、痛点全部看在眼里,公司制定的运营流程是否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只有一线的打杂人员最清楚,没有这些打杂的过程很难想象在日后成长为一名管理者的时候,能够制定出非常合理的运营策略。

很多运营人员可能也明白运营工作的特点,明白打杂过程的重要性,可为什么自己一直在打杂,同事经历了2-3年的打杂工作顺利升任主管,而我基层运营做了5-6年,仍停留在一线执行工作上。

上面这个问题应该很常见,同时也困扰着很多人。

总结为两大点:

心态问题:没有认识到打杂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一个认知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能力问题:为什么做了5-6年都未升主管呢,肯定是你的领导认为你的能力还不能胜任主管的职位,就是这么简单。同样的工作别人干了1年获得的沉淀赶上你干2年甚至3年获得的沉淀,这就是区别,也就是说你在打杂阶段有没有刻意的去练习某些能力,并不停的做总结,做修正。

某些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从一件事情中发现知识点的能力,或者说能够知道哪些东西对自己有用;

我在刚毕业那一年,进入了一家电商公司,是一家服装电商,公司的建立时间和凡客差不多。刚进公司的时候职位是市场助理,那是相当的打杂,每个人都可以叫一声,那个谁来帮我上架个商品,那个谁我们最近赶进度活干不完,来帮我们干下活,每天的工作就是帮这个干活,帮那个干活,帮这个贴发票,帮那个帖发票。

当时刚毕业就像海绵一样,学习欲望非常强烈,我每天非常努力的上下架商品,速度上基本上没有人能比得过我,早上到公司一屁股坐下来开始上架商品,除了吃饭上厕所时间,一直干到下班,而且我还加班,所以我的口碑那是相当的好。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这八个字准确的描述了当时我上架商品时候的状态,因为刚毕业,很想知道运营工作是怎么开展的,在公司里又没有人会主动过来跟我讲那么细的东西。每天工作的时候,凡是在我视野范围内、听力范围内所发生的事情,都拼命的去记,拼命的去了解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是什么东西支撑他们能够独当一面,负责单一渠道支撑公司的业绩发展,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每个渠道负责人上架商品的时候都会让我来做,要想上架商品就必须给到我后台账号密码,这可把我高兴坏了,当时京东后台、天猫后台、Vjia后台、麦考林后台等等我全都有,下了班我就开始研究这些后台,研究他们是如何运作的,同时我很担心商品上架完了之后密码被修改,所以下班后晚上基本上都是到12点之后才休息。

总结一下这个案例,虽然只是上架商品,但是给我带来的财富是巨大的,首先要能够发现其中的财富,然后要用方法论去挖掘财富,不仅为我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帮我了解了很多渠道的运营方法,在这家公司半年里我涨了2次薪水。

尽快建立电商运营知识架构(专业技能方面的总结能力)

电商运营是一个系统过程,有很多岗位,诸如活动运营、类目运营、会员运营、网站运营等等,作为执行层的时候,工作杂乱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自己处于执行层的时候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架构,当然不可能把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搞得那么透,因为不可能把每个岗位都干过一遍,最终要能够达到的效果是,在聊到电商任何一个运营部分的时候,你都能够有完整的思路,当你脑海当中存储了很多思路(不在于是否成熟或者正确)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在看某篇专业文章的时候,突然觉得这个观点、这篇文章对我很有用,于是加入到自己的知识架构体系中去,这样做的好处,其实是在告诉自己要刻意练习自己对专业技能的总结,并不断地修正与完善,这对一个人的思路、后续的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是否在刻意练习自己的沟通能力

#p#分页标题#e#

在职场中沟通能力相当重要,相信大家不会否认。那么在电商运营过程中如何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呢,不用想的那么深,只记住一条原则即可,逼着自己多去做一些跨门工作事项,这里就不讲什么沟通技巧了,跨部门沟通多了状态自然就有了,记住状态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技巧。

目标导向意识,对所有的工作事项赋予一定的目标

一般来讲,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归类到两种属性,①纯粹的职能支持类工作;②目标导向类工作。前一种创造的价值感很低,但后一种创造的价值感则会越来越高。超过80%的运营同学们在做的工作其实是前一种,往往目的性不够强,或者根本就没有目的。

同样是做活动运营,你会发现,可能也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把全年的节日列出来,然后按照时间节点一个个的往下做活动页面,页面做好之后正常上线,按部就班上线活动即可;

把活动运营嵌入到整个店铺或者是整个平台去考虑,每次活动的目标是什么,能够带动哪些品类,不同的品类是否需要不同的促销策略,每次活动对新老客的拉动是如何的,是否增加了新客,是否增加了老客的复购率。当你列出越来越多的活动目标之后,你会发现你能够和所有的运营环节打通,这样的工作是不是很有意义呢,就不会觉得活动运营只是不停的在做页面,不停的上线活动。

效率意识

效率意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销售目标为导向,按照投入产出计算,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学会做投入产出高的事情,一般做过几年运营的人都有这个意识;

另一方面叫单位时间产出(不以销售为导向),极其简单,但可以关注的人并不多,就算是工作多年的资深运营也未必有这个观念,同样事情你需要花多少时间做完,我相信很少有人刻意去计算过,简单一点来说,上架100个商品,你需要100分钟,而你的同事需要60分钟,这就是差距。当然这是个极其简单的案例,可以想象在实际的运营工作中,很多工作事项,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伴随着工作难度的慢慢变大,单位时间产出的不同所带来的差距会更大,所带来的影响也比你想象中大得多。

如果你是领导,每次交代事情,无论难度如何,你的下属A总是慢半拍,你会觉得这哥们的脑袋转的有点慢,手脚也有点慢,遇到堪当大任的事项你自然不会交给他。

全局意识

这里所说的全局意识主要是一个认知,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学会在心里默默的画图,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整个运营中所处的位置,它是如何和大运营系统下其他环节衔接的。

做活动运营你要知道活动在大运营系统下所担当的责任和目标,活动运营能够影响哪些数字指标;做类目运营的除了要知道如何做品类建设,提升品类销售,还要管控供应链,保证能够为活动运营提供充足的弹药,同时要知道自己如何去和活动运营配合,知道自己的哪些类目指标是可以通过活动运营完成的;做CRM的有个核心指标叫做复购率,除了CRM本身我们熟知的一些运营方法,你需要知道活动运营对用户复购的影响,同样你也需要知道品类建设对复购的影响。全局意识有助于你在升任主管的时候能够迅速适应并管理好整个大运营,当然也能够有助于你在自身岗位上更好的完成KPI。

化繁为简、分清主次的能力

化繁为简过程中有个重要的指标,叫做3分钟能力,要刻意锻炼自己3分钟说完所有的事情。我的下属在找我汇报的时候经常会被我打回去,因为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我很难知道他的最大痛点是什么,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运营,所有的岗位都一样,一定要学会挖掘自己的原始问题,因为很多问题都是你这个原始问题所衍生出来的,很多人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自己想解决的是一个原始问题,也就是刚开始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最有痛点的问题。但在实际了解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N多问题,有些问题可能确实是新发现问题,还有些问题其实是伪命题,解决了原始问题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所以运营人员要分清楚哪些是新产生问题,哪些是伪问题。在各方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先迅速推动解决原始问题。

处理简单事项的能力

简单事项有时候是个巨大的坑,什么样的事情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我经常给同事举一个摆桌子的案例:

让你将10张桌子摆的整整齐齐,这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像运营工作一样,摆桌子这个动作非常的简单,简单到大家都不想用什么方法论,思想上也不会重视,但是如果让你摆100张、1000张桌子呢,不用方法论行么。

#p#分页标题#e#

实际工作过程中,你未必能够识别出来这是个具有挑战的工作,比如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因工作需要立即上架1万个商品,所有部门的人随你调配,但你会发现,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相差很远,要么就是弄得其他部门怨声载道,要么就是出来的商品很多错误,要么就是做了很多重复劳动,看似简单,只要有人,上架个商品太简单了,其实没那么简单。

学会判断自己的能力如何

这个方法其实在上面已经讲过,叫做单位时间内产出,当然这个产出还包括满意的结果。之所以单独提出来,是因为这个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在职场中最难的就是自知之明,经常抱怨为什么优秀员工是他不是我?每个人都很难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问题,那我们就拿数据说话,别人100分钟搞定的事情,你需要200分钟,你的能力当然有问题。知道自己有问题才能去刻意练习,所以发现问题很重要。

另外还有一个指标,就是不分任何工作事项,你所事项的出错次数,或者说被老板骂的的次数,和其他同事做一个比较,如果你对次数最多,不要给自己找借口,那肯定有问题!

时刻准备着做将军

一句话,每天想着你的领导在忙什么,每天想着这个位置如果是你做,你会怎么做。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