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在航天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1月3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随即嫦娥四号任务月球车“玉兔二号”展开对月球背面的巡视探测,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标志着我国的探月工程又迈出了一大步。
在1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将于2020年前后实施。未来,我国的宇航事业必将越来越辉煌。
那么,我国目前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状况如何?与世界相比有何差别? 又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近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了《2018-2019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与商业投资决策分析报告》,详细地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解读。
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达3835亿美元,商业航天收入占比超8成
二战后,美国与前苏联陷入“冷战”,展开了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彼时,美国总统里根宣布开展“星球大战计划”,这推动了人类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
报告显示,根据美国航天基金会最新数据,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达3835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收入为3073亿美元,约占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80.1%;而政府航天收入为762亿美元,约占19.9%。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目前,商业航天收入已逐渐成为航天经济总量增长的主力
此外,卫星产业作为全球航天产业最重要的一项,在2017年达到2686亿美元,其中卫星服务的收入为1287亿美元,占比达47.9%,相比2016年增长0.8%;其次是地面设备收入,占比44.6%,同比增长5.6%。
而电视服务收入是全球卫星服务收入的主要来源,金额达970亿美元,其次是维护服务收入;而至于地面设备收入方面,消费设备收入最高,占服务比达90%,超过1000亿美元,其次是网络设备收入。消费设备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服务或芯片组、卫星电视天线等。网络设备则包括甚小天线地球站(VSATs)、网间连接设备等。
中国商业航天事业起步较晚,2018年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迎来爆发期
相比于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早早地布局航天领域,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起步时间较晚。1970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自主研发的人造地球卫星,这奠定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开端。
根据报告,我国的商业航天主要有人造卫星、商业火箭、地面设备以及载人航天四大领域,其中因人造卫星的技术相对成熟,商业化程度比其它三大领域都要高,市场竞争激烈。
自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对航天产业开展了一系列规划,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遥感卫星,这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商业航天器发射方面,截至2017年,中国的发射次数仅为6次,与美国(224次)、欧州(57次)存在较大差距。但艾媒咨询分析师表示,在良好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市场环境的推动下,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报告指出,2018年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经济发展迅猛的一年,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迎来了爆发期,多个民营商业火箭陆续发射,商业火箭企业开始呈现梯队化。
2018年4月5日,民营航天企业星际荣耀发射了亚轨道(天空)火箭“双曲线一号S”;同年5月17日,零壹空间发射亚轨道(天空)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同年10月27日,蓝箭航天发射了三级固体运载火箭“朱雀一号”。亚轨道一般指距地面20~100km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的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临近空间或空天过渡区。这一区域既不属于航空范畴,也不属于航天范畴,对于情报收集、侦察监视、通信保障以及对空对地作战等有极大帮助。
此外,商业航天产业也逐渐吸引了资本的青睐。2017年,国营商业航天企业航天工科获得A轮融资1.82亿美元;2018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蓝箭航天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陆续获得了融资。
#p#分页标题#e#
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巴巴也开始布局太空。2018年10月25日,搭载着阿里巴巴20kg的“糖果罐”号迷你空间站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远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声控,助力天猫双11活动。据了解,“糖果罐”号具备太空成像和遥感功能,可应用到城市数字、智慧城市和自然区植被监测等领域。
但说到载人航天工程,中国政府收获了出色的成绩。2003年10月15日,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自那以后,中国又先后将13位航天员,并且实现了同时将多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遗憾的是,基于技术、安全性等原因,不论是国外,还是中国,目前皆未实现商业载人航天。
中国商业航天未来发展:培育端到端的产业链纵向能力
即使起步晚,但我国的商业航天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载人航天领域。
报告指出,与国营商业航天相比,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尚处于初期积累阶段。此外,整体来看,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目前仍有很多问题待解决。
可持续商业闭环节不完善,盈利模式和产业结构有待清晰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作为高技术领域的商业航天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一般。融资阶段方面,绝大部分商业航天企业尚处于种子轮、天使轮、A轮的早期融资阶段;融资规模方面,大部分机构单次融资额度在千万美元量级,亿美元量级的仅有几家;此外,社会资本尤其是风险投资对商业航天产业多处于观望态度。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商业航天的盈利模式和产业结构尚未清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闭环还不完善,盈利前景未能凸显。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建议,未来,商业航天企业或可以将产业链作为重点发力环节,培育端对端的产业纵向能力,通过拓宽通信卫星领域,持续优化布局遥感卫星领域并持续观察导航卫星领域,构建系统、产品、技术相辅相成的完整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