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补的话题,突然间炒起来了。
9月12日,关于票补的消息开始发酵。有消息称文化部和电影局发文取消电影票补,电影票补文件主要内容:
一、停止一切线上票补,包括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但不包含影院线下售票;
二、第三方线上售票手续费不高于2元,院线/影投不得参与分配;
三、未获得公映许可证的影片将无法开展预售;
四、线上售票上对影院的结算周期从今年10月1日开始变成8日内结算,明年十一起要求即时结算。
9月13日消息,尽管正式文件尚未下发,但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多方核实得知,从10月1日起,有关部门将取消第三方和影院自有渠道的线上票补。
也就是说,接下来9.9元、19.9元的票价将消失,自2014年开始影响电影市场的线上票补手段成为历史。
“票补”是随着互联网行业进入电影产业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互联网公司为了争夺用户的手段,以低票价吸引了很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2014年,还属美团平台下一员的猫眼,为抢占市场份额,率先投入上亿元,在平台上推出了远低于最低票价的3.8元、9.9元等超低价票,此后多家电商平台为了争夺消费用户占有市场,扩展新伙伴,便大肆烧钱补贴,市场上便出现大量低价电影票。同时,电影发行方也参与了电影票补活动,利用低票房提前锁定一定的票房,吸引部分观众,保证排片上座率,然后利用口碑效应带动话题,扩大声势,从而获得高票房。
2015年是在线票务平台最疯狂的一年,据统计,当年中国电影的440亿元电影票房中,有30亿到50亿元是来自票补。
对于取消票补,淘票票总裁李捷称,短期对第三方票务平台确实不利,但长远来看是好事。他认为,政策会让行业“回归内容质量和平台产品竞争。”
票补的取消,也就意味着接下来观众再买不到低价影票。短期来看,可能会影响票房的预售。但从长期来看,票补的取消是对电影制作水平的更高考验,好的电影依然会在票房中占住先锋。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低提高,对精神消费的追求,观众对电影的消费需求可能呈现上涨。
总而言之,不管取消票补与否,观众始终更愿意为好电影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