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发展到广覆盖的程度,但有低水平、同质化问题。”6月1日,在第十三届KAB创业教育年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邓汉慧发问:创业教育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更大地释放学生的潜能?
日前,邓汉慧针对389位在读KAB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和2012~2018年间湖北省创业大学生两种不同群体对高校创业课程的兴趣点作了调研统计。
她发现,商业模式构建是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点,但这也是创业教育的一个痛点、难点以及课程需要讲的一个重点。
另一方面,她也发现,大部分创业者并没有上过创业课。
“当初温州大学由于开办了两个学分的KAB创业教育选修课,在《温州晚报》上引发了持续两个月的争鸣。”在邓汉慧看来,一些人潜意识里把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创办企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师资水准等方面仍然存在偏差,影响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陈姚也认为,当前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是大量高校没有实质性地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整个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去,缺乏顶层设计,同时也没有系统化或者科学化的课程设计,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刘玉峰表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从专创融合和产创融合两个方面提升。首先是建立一整套课程体系,通过先导模块和基础性模块来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再通过专营课程群的强化性建设,尤其是专业新方向的建设,结合新工科目标的设计理念,形成全方位专业课程群的方向。另一方面,要调整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跟社会的变革、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地区行业发展所需密切结合,实现产创融合。
刘玉峰说,质量提升不仅仅是学生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成果转化和整体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比对。
“要通过课程和教法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机制融合。”陈姚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形成了4个层次,由入门激发、通识基础、专业生动、行动实践这4个层次递进衔接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还要实现人才培养机制融合和教学模式融合,高校校内外形成全流程、全方位、全链条、立体化创业孵化平台,提供课程、训练、竞赛、孵化一条龙的服务,促进各方面实现改革。”陈姚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艳茹给了另外一种“解题思路”。她认为,创新创业教育要从教学理念开始转变,从智慧教学开始,从教学环境构建、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考核、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浙江科技学院团委书记李俊也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可通过建立创业案例资源库,用微课形式辅助教学讲述和分析现代商业企业和创新案例。
“通过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对比可知,中国高校目前培养的人才70%是研究型人才,30%是应用型人才,而国外正好相反。”刘玉峰说,中国需要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也需要有各行各业的转型发展,急需应用型、创业型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应用实践型教育,则应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刘玉峰介绍,教育部正在酝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评估,并把创新创业教育重新作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单列指标出现,这就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可能不再是高校的第二课堂,作为应用实践型教育在高校的比例或有所上升。
创新创业教育是渗透性的教育、普及性的教育,还是未来的重点教育和专业性教育,是每个高校教育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和面临的选择。陈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原有高等教育的培养体系是一个较为创新的事物,不少高校还在不断摸索过程当中。
创新创业教育也在悄悄撬动着高校教师教学理论的调整改革。
在6月1日下午举行的创业教育精品课交流会上,哈尔滨师范大学创业培训中心主任涂德虎介绍说,教师的教育目标是育人,而非制器。KAB目前采用“5+1”的教学形式,其中最重要的“1”是互动式教学。要通过课堂教学吸引更多学生,授课的方式多一点指导,要促进学生多讨论、多展示、多调研、多思考,这跟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理念相比有很大的突破。
KAB高级培训师徐颖云也颇有感触,“教师教学要把目标先转化为成果,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往教学目标需要转化成学生的理解、改变,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现在则要转化成学生运用途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