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从致富一家到致富一方  
——重庆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本报记者 冉瑞成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 为帮助青年人实现创业梦想,重庆工商大学邀请外资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与青年人就创业和新时代领导力等话题进行广泛对话和交流。

新华社记者 刘 潺摄

▲ 重庆建设了36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创业指导、融资服务等。图为重庆市开县返乡创业农民工周术润(中)在生产车间检查衣服质量。

本报记者 冉瑞成摄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按照“引导返乡创业、促进就近就业”的思路,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农民工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转变为“返乡创业、带动一方”,农民工返乡创业呈现持续迅猛发展势头——

吴贵川是重庆市南川区神童镇人,在外打工多年的他了解到支持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后,回到家乡开启了新的生活。在镇里和村里的协调帮助下,他租用以前的废弃场地,建起了建材加工厂。今年41岁的鲜思娅也在家门口建了一个养猪场和5亩鱼塘,开始了她的创业路。

吴贵川和鲜思娅的变化,是重庆市数十万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缩影。据统计,到2015年9月底,重庆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达到48.4万人,创办经济实体37.2万户,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0.3万人。

政策引领:鼓励返乡创业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对《经济日报》记者说,在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重庆的经验是政策引领、搭建平台、搞好示范。

早在2008年,重庆就率先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层面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文件,鼓励外出务工能人带着信息、技术、资金、项目返乡创业。在行业准入、行政审批、税费减免、综合服务等多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比如,将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三权抵押”等多项创业扶持政策向农民工开放;将贷款对象扩大到所有农民工;将贷款额度从2008年前的3万元逐步统一提高到10万元(部分区县增加到15万元),2015年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将达30亿元左右。

涪陵区南沱镇49岁的夏成容2011年回乡自筹资金,流转5个村7680亩的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在涪陵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8万元,政府贴息6482元,扩大了生产规模。通过工商部门举办的微型企业培训班的学习,夏成容学到了销售方法以及创业知识。针对南沱镇近年来发展多品种水果种植的特点,夏成容种植了龙眼、柑橘等,并注册成立了涪陵区梦桔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发展果农2668户,带动果农3268户,果农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搭建平台:创业更有依托

记者了解到,重庆针对工业园区门槛高、要求严、农民工入驻困难等实际,建立了市、区县、乡镇三级返乡创业园区(创业街),吸纳初创企业入驻。

重庆还制定重点企业贴息、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办法等,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资金支持,解决创业中的融资难问题。如返乡创业重点企业贴息办法规定,吸纳农民工100人及以上,就业1年以上的,可享受贷款利息补贴,最高可补贴60万元。近4年,全市累计为156户返乡创业重点企业贴息5500万元。同时,组建市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支持小微企业创业,目前已与39个区县签署了合作协议,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银行达成合作意向,4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授权开展担保业务,累计为8.9万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贷款73.9亿元。将农民工纳入创业培训补贴范围,参训人员每人每年可享受15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近年来累计对7.5万名农民工进行了创业培训,弥补农民工在创业理念、能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提高创业成功率。

重庆发展改革委、社保、国土、工商、地税、金融等33个部门,搭建了齐抓共管的返乡创业工作管理平台,优先将农民工纳入重点群体给予扶持。各部门加强协调联动,连续9年开展“重庆农民工日”活动,通过返乡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成果展示、创业典型事迹宣讲等形式营造氛围、鼓励创业。还在市、区县两级组建创业指导专家服务团,300余名企业家、大学教授、科研院所专家、政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一对一创业指导咨询服务;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创业培训。在所有的乡镇(街道)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在社区和76%的行政村建立了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有2万余人的工作队伍免费为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服务。在返乡创业园区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有社保、税务、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进驻,为创业者提供行政代办、综合审批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务。

#p#分页标题#e#

重庆依托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资源,建设了36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创业指导、融资服务等。不少区县自筹资金建设了各具特色的返乡创业商贸城、夜市一条街、返乡创业示范镇街(特色村、点)46个,呈现出一个园区带动几个特色产业园的良好局面。例如,酉阳县结合山区交通受限但苗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在板溪镇打造酉水河边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山寨。由政府出资改造交通条件,兴建基础设施,修复风雨廊桥等古建筑,同时开展旅游资源宣传推广活动,支持28户返乡农民工创办农家乐、渔家乐等观光休闲旅游项目,每户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

搞好示范:草根创出品牌

位于西部的农民工企业中,有一部分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多数是由广东、上海等地整厂或部分生产基地迁移到此。随着农民工创业能力提高和市场需求导向,农民工创业者不再是中低端的代名词,有品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返乡创业企业开始出现。由于电子加工、服装生产、小五金等制造行业居多,形成了市内建厂、市外销售的互补发展模式,并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

农民工企业逐步向文化传媒、高端商贸、“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如重庆开县特飞航空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航空特殊动力材料,得到国家发改委“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支持,被市科委纳入2015年国家科技创新型产业申报计划,获得了轻型航空发动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和应用等50多项发明、130余项外观设计、220多项新型实用专利。开县馗旭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有博士14名,汇聚了50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成果。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务处处长张德祥介绍说,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大量城乡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返乡创业企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人数规模相当于市内农民工就业总量的40%。

由于各种政策的作用陆续见效,2010年以来,重庆累计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达到172.2万人次。全市农民工市内就业人数超过市外,实现了农民工转移就业以市外为主向市内就近就地就业的转变。截至2015年9月,农民工市内外就业人数分别为438.7万人、370.3万人,比重已从2008年的45∶55转变为目前的54∶46。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