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在中国大规模推广的五年之后,成功在10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中获得了九成的渗透率,这大约是中国自宽带和手机之后,普及率最高的一样产品,甚至,移动支付被视为新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近日, Ipsos China针对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在中国主要城市进行了消费者调查,这次调查,他们公布了诸多发现。
调查推算,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9亿。其中,财付通用户8.2亿,支付宝用户6.5亿,财付通和支付宝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85.4%和68.7%。
四大类支付场景的使用率分别为:个人类95%、线下消费类86%、线上消费类82%、金融类20%;前三类场景的使用率均维持在高位。
分城市级别来看,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用户渗透率分别为90.4%、93.5%、92.4%,即在移动支付的普及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并未显示出存在更高门槛,这也很好地验证了“科技正在将世界拉平”的趋势。来自支付宝2017年全民账单的数据也表明,支付宝用户中移动支付占比超过90%的省份为11个,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由智能手机驱动的移动互联网的便捷使用有效地填补了偏远地区的“数据鸿沟”。
调查显示,在人们的日常开销中,由第三方支付完成的比例已达48%,与2017年11月调查相比增长了3个百分点,而银行卡/信用卡(含线上和线下)支付和现金支付占比均稍有降低。
基于调查数据推算,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年交易规模达到106.78万亿元,笔均金额141元,较半年前上涨约25.9%,说明消费者在逐渐习惯移动支付之后,也在更多使用移动支付来完成一些较大额交易,对其的安全性担忧或其它使用障碍的意识在减弱。
社交成为移动支付下沉的突破口
依托于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社交支付是支付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这是基于微信和QQ两大社交软件的财付通的优势领域,主要包括发红包和转账两个应用场景。让用户积累了余额,有了想花掉余额的冲动,用户自然会到线下频繁使用微信支付。
这也在无意间促成了中国又一家大型电商平台的诞生,由于年轻人和长辈之间会有互发红包的行为,长辈迅速积累了一些微信余额,哪怕只是十几块钱,当他们看到群里便宜商品的拼团信息,自然会转化为购买行为,这在无意中带动了长辈们的网购行为,拼多多就是这样迅速在微信体系内成长为中国第三大电商的。
有数据显示,微信等腾讯系社交软件的人均打开时间每天超过30分钟,这有助于促使支付习惯借助社交蔓
最近,微信上线的亲属卡功能,则提供了一个观察长辈移动支付习惯的窗口,过去,出于对新鲜事物的谨慎,长辈们对绑卡行为心存忌惮,但今天子女绑好自己的卡,供父母消费,大大降低了信任门槛,父母们很容易就变成移动支付的积极使用者。
在线上消费类交易中,支付宝的强项是电商,而游戏充值则是财付通的优势支付场景,在线下消费的诸多具体场景应用下,财付通在商超零售、线下餐饮支付、日常出行订单、票务/娱乐场所内消费等开始积累优势。
公共交通出行的移动支付战火越燃越烈
公共交通出行在2017年恰似处在移动支付行业的“风口”,引来财付通、支付宝、银联、苏宁金融等各方强势力量侧目和资源投入,而且预计在2018年及更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受到重视。
“国家队”银联最早撕开交通电子支付的入口,而支付宝上线电子公交卡、腾讯落地乘车码才让该支付场景成为“行业风口”和“战场”。据报道,腾讯乘车码也已斩获70多个城市,主要布局在华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去年上线广州,5月上线深圳地铁、6月上线上海公交,几大主要城市陆续突破。
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每天约有2.5亿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全国公共交通年完成客运量超过900亿人次。正如马化腾所指“乘车码所覆盖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一个高频、高粘度、低频度的交易场景”。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刚需市场,没有哪一个场内玩家会“缺席”。除了各自所在的地域优势,财付通依傍微信社交之王所特有的渠道下沉功能成为竞争公共交通出行的移动支付的筹码。
移动支付国际化从未停歇过,香港被视为突破口
#p#分页标题#e#
移动支付的国际化短期内难实现,尤其不太可能取得像国内市场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而是需要更长时间的持续努力。这是因为,与国内相比,西方金融系统迥乎不同,深度依赖银行机构和银行卡(借记卡和信用卡)支付,整个商业业态发展时间长、已相当成熟,用户习惯也已形成,而其间的利益攸关方也众多。
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各大巨头在海外扩张的步伐从未停歇过,从东南亚延伸到欧美国家。据悉,目前支付宝已在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入20多万家线下商户,并在其中9个国家和地区与本土品牌合作完成了本地钱包的布局;财付通的微信支付接入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40个、支持13种外币直接结算,并已取得了马来西亚的支付牌照;而银联在境外的合作网络更加广泛,银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到168个国家和地区,手机闪付、二维码支付的布局也在加快推广中,目前已得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商户的支持。
境外市场移动支付竞争的另一形态是跨境支付,即服务“走出去”的中国人。调查显示,约14%的用户声称在最近三个月内有使用移动支付进行“境外出差、旅游、购物时的消费支付”经历,与2017年11月调查结果(17%)略有回落;人均交易金额7785元、笔均金额约220元,也都与2017年11月调查基本相当。总的来说,跨境支付是一个低频的应用场景,因为无论是旅游、商务、留学、移民或其它原因去到海外的中国人,数量毕竟比较少,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平稳。因此,跨境支付对巨头玩家的吸引力远不如移动支付的国际化,后者由用户群规模扩张所带来的业务增长更具战略意义。
自 36kr
更多阅读:
从全球案例看移动支付的关键点
Michael Moritz:中国高铁、移动支付正超越美国
IDC:2017年全球移动支付规模达1万亿美元
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Q1中国支付体系报告 移动支付笔数增长232%
eDigitalResearch:仅8%的顾客使用过手机支付
Harris Interactive:近4成智能手机用户认为移动支付将在5年内成为主流
eMarketer:移动钱包还是全数字钱包
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257.1亿笔 同比增长85.82%
腾讯: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移动端交易行业调查
ICM:2013,我们进入移动钱包的时代了吗?
iResearch:2012年中国移动购物交易规模达550.4亿
联合国:2016年微信支付宝支付总额达3万亿美元
令人兴奋的NFC智能手机数据:在澳大利亚增长达450%
彭博:中国金融交易都在微信上进行 安全程度遭质疑
Kinetic:NFC技术成为英国用户购买手机的考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