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场景:在 Session 中保存一个变量,用户每请求一次变量增加 1,然后把最新的值以 HTML 的方式返回给客户端。
用户第一次请求,Web 服务器(或者应用服务器,如 Tomcat)返回数字 1,那么此时 HTTP 传输已经结束,TCP 经历四次挥手,连接关闭。
当页面再次刷新时(TCP 重新连接,客户端是新的端口)服务器端是如何知道用户对应的 Session 的?
此时关闭浏览器 Session 是否会释放?
众所周知 HTTP 是无状态的协议,它的状态管理机制是后来增补上去的,被记录在rfc6265(HTTP State Management Mechanism)。具体方法很简单:
服务器端->客户端增加一个新的返回头部“Set-Cookie”,通过它设置一个 Key/Value 结构的数据;客户端负责保存这个数据。
客户端->服务器端增加一个新的请求头部“Cookie”,把保存的 Cookie(Key/Value 结构)提交给服务器端。
这个机制就是 Cookie,Session 机制是建立在 Cookie 机制之上的。对于 JavaEE 而言:
用户请求的业务逻辑中出现 Session 操作,并且本次请求没有 JSESSIONID 的头部被传递过来,服务器端会通过 Set-Cookie 设置上一个新的
当用户再次请求,Cookie 中包含了 JSESSIONID,服务器端会依据此判断出用户所属的 Session
所以回到开始的两个问题:
服务器端通过读取 Http 头部 Cookie 部分 JSESSIONID 找到用户所属的 Session
关闭浏览器只是 JSESSIONID 这个 Cookie 被删除;服务器端的 Session 不会被删除。删除时间是通过session-timeout配置的
有一种网络攻击方法叫 Cookie/Session 欺骗,比如某管理员用户登录到系统了,如果我们趁他不在电脑旁边的时候把他的 JSESSIONID 复制走;然后打开浏览器访问相同的网址,通过浏览器设置上 JSESSIONID,再次刷新,你会发现已经登录成功了。也就是说服务器端其实只认 JSESSIONID,它甚至无法区分究竟有多少管理员“同时在线”。
【本文是51CTO专栏作者“邢森”的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获取授权】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编辑推荐】
无服务器架构下的运维实践
万台服务器“一人挑”的奥秘
服务器不丢包背后的兵法:Redis在万亿级日访问量下的中断优化
外媒速递:无服务器计算—为开发者提供的自由空间
服务器性能指标(一)——负载(Load)分析及问题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