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据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ETF )消息,HTTP-over-QUIC 实验性协议将被重命名为 HTTP/3,即有望成为 HTTP 协议的第三个正式版本,也就是说HTTP/3可能要来了。 该消息是如此的惹人注目,是因为HTTP是我们身边的协议,Web应用都离不开它。
#a6c5c3c4024fb292cf290cabc67fdf5e#
温故知新,梳理一下过往,或许更能够理解未来。
HTTP1.x的过往
HTTP协议大约诞生在我上大一的时候,好像是HTTP0.9,客户端请求和服务器响应都是ascii码,客户端以回车符结尾,服务器返回HTML。后来的HTTP1.0,服务器响应增加了很多状态,请求和响应也多了很多的header,响应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纯文本了。
HTTP是一个应用层协议,由请求和响应构成,是一个标准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HTTP是建立在TCP之上的,每个请求都要经历三次握手和慢启动。客户端是依据域名来向服务器建立连接,一般PC端的浏览器支持同域6~8个连接,手机端的连接数则一般控制在4~6个。连接数不是越多越好,资源开销和整体延迟都会随之增大。
HTTP 1.1 导致了2000年的互联网热潮。HTTP1.1 支持只发送header信息(不带任何body信息),如果服务器认为客户端有权限请求服务器,则返回100,否则返回401。客户端如果接受到100,才开始把请求body发送到服务器。这样当服务器返回401的时候,客户端就可以不用发送请求body了,节约了带宽。
另外HTTP还支持传送内容的一部分。这样当客户端已经有一部分的资源后,只需要跟服务器请求另外的部分资源即可。RANGE:bytes是HTTP/1.1新增内容,HTTP/1.0每次传送文件都是从文件头开始,即0字节处开始。RANGE:bytes=XXX表示要求服务器从文件XXX字节处开始传送,这大概就是平时所说的断点续传。
相关的部分协议标准如下:
现如今,Web应用不再单纯是web 网页,还有支持多设备和多媒体。 一个SPA的应用可能有上百的连接,模块拆分导致了更多的请求,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网络上。HTTP 1.x header 往往较大,且无法压缩。TCP协议利用过低,不可复用连接,连接数限制且协议过于庞大。
HTTP1.x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HTTP1.x主要存在连接无法复用和head of line blocking这两个问题。在第一个请求没有收到回复之前,后续从应用层发出的请求只能排队。网络通畅的时候性能影响不大,一旦第一个请求没有抵达服务器,或者response因为网络阻塞没有及时返回,就会影响所有后续请求。
HTTP1.0协议头里可以设置Connection:Keep-Alive。在header里设置Keep-Alive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复用连接,具体复用时间的长短可以由服务器控制,一般在15秒左右,这与运营商蜂窝网络的linger time相关。HTTP1.1之后Connection的默认值就是Keep-Alive,如果要关闭连接复用需要显式的设置Connection:Close。这对PC端浏览器的体验帮助很大,因为大部分的请求在集中在一小段时间以内。但移动app的请求比较分散且时间跨度相对较大,一般会从应用层寻求其它解决方案,长连接方案或者伪长连接方案。
为了解决HTTP连接复用,可以采用长轮询,HTTP streaming和websocket等方式。
和传统的HTTP短链接相比,长连接轮询会在用户增长的时候极大的增加服务器压力。移动端网络环境复杂,像wifi和4g的网络切换等,这些场景都需要考虑重建连接。长轮询方式稳定性并不好,需要做好数据可靠性的保证,比如重发和ack机制。而且,response有可能会被中间代理cache住,要处理好业务数据的过期机制。
HTTP streaming是通过在server response的头部里增加"Transfer Encoding: chunked"来告诉客户端后续还会有新的数据。如果永远不会结束,客户端就会一直处于等待response的过程中。代理服务器会等待服务器的response结束之后才会将结果推送到请求客户端。对于streaming这种业务数据无法按照请求来做分割,所以客户端每收到一块数据都需要自己做协议解析。显然这个数据通道也是单向的,还有个缺陷就是不会产生重复的header数据。
#p#分页标题#e#websocket提供双向的数据通道,优势在于提供了message的概念,比基于字节流的tcp socket使用更简单,同时又提供了传统的HTTP所缺少的长连接功能。但代价相对较高,基于tcp的socket编程技术难度相对复杂很多,而且需要自己制定协议。
HTTP/2 要点
HTTP2.0是以SPDY为原型进行讨论和标准化的,采用二进制格式传输数据,而非 HTTP/1.x 的文本格式。请求和响应都统一为流,对消息头采用 HPACK 进行压缩传输,能够节省消息头占用的网络的流量。多路复用,就是所有的请求都是通过一个 TCP 连接并发完成,并支持Server Push和基于优先级的流量控制。
HTTP/2 中的帧
帧(frame)是HTTP2中最小的通信单位,每个帧都会有帧header,每个帧用来承载HTTP header 或负荷数据,或其他特定类型的帧。帧是遵循二进制编码的。帧格式如下:
length定义了整个帧的长度,type定义帧主要有10种的类型:
flags用位定义了一些重要的参数,stream id用作流控制,而payload才是请求的正文。
虽然协议的格式和HTTP1.x完全不同了,但并没有改变HTTP1.x的语义,只是把原来HTTP1.x的header和body部分用frame重新封装了一层而已。调试的时候浏览器甚至会把HTTP2.0的frame自动还原成HTTP1.x的格式。HTTP2.0与HTTP1.0的对比如下:
HTTP/2 中的header 压缩
HTTP1.x的header由于cookie和user agent很容易变得较大,而且每次都要重复发送。HTTP/2使用encoder来减少需要传输的header大小,通讯双方各自cache一份header fields表,既避免了重复header的传输,又减小了需要传输的大小。高效的压缩算法可以很大的压缩header,减少发送包的数量从而降低延迟。
HTTP/2中的HPACK使用一份索引表来定义常用的 HTTP Header,保留原有的header list的顺序,通过索引键值压缩。 静态表中包含了一些预定义的header字段,动态表默认是空的,会在头部解压缩的时候确定是否添加entry。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使用header表来跟踪和存储之前发送的每一个键值对。在tcp连接期间,二者共同维护和更新。对于无法用索引替代的字符,有的会采用哈夫曼编码压缩。
HTTP/2 中的多路复用
把HTTP 消息分解为独立的帧,交错发送,然后在另一端根据Stream ID 重新组装是HTTP 2.0 最重要的一项增强。每个 Frame Header 都有一个 Stream ID。每次请求/响应使用不同的 Stream ID。通过 Stream ID 标识,所有的请求和响应都可以同时跑在一个TCP 连接上了。 下图是 HTTP 和 spdy的并发模型对比:
和一般TCP连接释放一样,如果客户端没有数据要请求,或服务端数据发送完毕后,会主动发送关闭连接的报文。或者是服务端连续发送探测报文,客户端无响应,服务端就关闭了这个连接。
当流并发时,就会涉及到流的优先级和依赖。优先级高的流会被优先发送。每个HTTP/2流里面可以带有优先级(31位,0为优先级最高)的值,这个值确定着客户端和服务器处理不同的流采取不同的优先级策略,高优先级的流都应该优先发送。图片请求的优先级要低于CSS和SCRIPT脚本,这可以确保重要的东西可以被优先加载。,但又不会绝对的,绝对地遵守可能又会引入队列阻塞的问题:高优先级的请求慢导致阻塞其他资源交付。
从tcp连接和网络来看,优先级使得网络拥塞得到改善,慢启动时间减少,拥塞和丢包恢复速度变快。
HTTP/2 中的Push
Server Push 就是服务器向客户端推送资源而无需客户端明确地请求,或者服务器可以对一个客户端请求发送多个响应。
#p#分页标题#e#当服务端需要主动推送某个资源时,便会发送一个 Frame Type 为 PUSH_PROMISE 的 帧,里面带了 PUSH 需要新建的 Stream ID。客户端解析 帧时,发现它是一个 PUSH_PROMISE 类型,便会准备接收服务端要推送的流。
HTTP/2连接建立后,客户端与服务器交换SETTINGS 帧,以此来限定双向并发流的最大数量。因此,客户端可以限定推送流的数量,或者通过把这个值设置为0,完全禁用服务器推送,而且,所有推送的资源都遵守同源策略。服务器不能随便将第三方资源推送给客户端,而必须是经过双方确认才行。
所有服务器推送流都由PUSH_PROMISE 发起,PUSH_PROMISE 帧必须在返回响应之前发送,以免客户端出现竞态条件。客户端接收到PUSH_PROMISE 帧之后,可以视自身需求选择拒绝这个流。
基于HTTP/2的开发
HTTP/2 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支持,服务器的支持包括:
Apache HTTP Server 2.4.17+
Apache Tomcat 8.5+
NGINX 1.9.5+
面向PHP的Swoole
面向Python 的Twisted
...
支持HTTP/2的客户端包括:
Chromium
Mozilla Firefox
curl and libcurl
OkHTTP (java ,Android)
面向Obj-C/swift 的 WKWebView
...
客户端与服务器同时支持HTTP/2的包括:
Jetty/Netty
lua-HTTP
Node.js 8.4.0+
面向perl 的 Protocol::HTTP2
面向Go 的HTTP2
...
支持HTTP/2的代理中介包括:
HAProxy
ngHTTP2
GFE
...
详情可以参考HTTPs://github.com/HTTP2/HTTP2-spec/wiki/Implementations。
调试工具可以使用chrome的浏览器以及Wireshark等等。
在开发中使用了HTTP/2 并不是万事大吉了,在HTTP1.X 中的一些优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例如减少DNS查询和重定向,CDN的使用,对代码、图片等资源的压缩,对文本开启GZip,以及使用HTTP的缓存机制(Expires/Cache-Control和Last-Modified / ETag)等等。对于那些可以感知缓存的资源内联或者Push 消息,可以利用cookie 协助用户标记。
由于HTTP/2基于单个TCP连接,容易受到 Head of Line Blocking 的影响,从而导致传输速度受限,还会受到TCP丢包的影响,所以HTTP/2在资源数量较少的网站可能效果不明显。TCP协议的升级依赖于操作系统内核的升级,尤其是网络操作系统的升级往往不可控,因此业界开始重新审视UDP, HTTP/3 所使用的QUIC 就是基于UDP协议的。
HTTP/3 何时才能实施呢?整个互联网支持HTTP/3 可能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吧!
参考资料:
《HTTP 权威指南》
HTTPs://HTTP2.akamai.com/demo
RFC 7540 -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Version 2 (HTTP/2)
RFC 7541 - HPACK: Header Compression for HTTP/2
【本文来自51CTO专栏作者“老曹”的原创文章,作者微信公众号:喔家ArchiSelf,id:wriel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