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推出的“记录中国”特别报道项目第三期,走进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
这些城市有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有的则是经济发展的标志性城市,有的还在探寻进一步大发展的新路径。
澎湃新闻记者与高校学子们共同记录它们的历程,也是记录中国40年的发展。
今天刊发的是南通故事。
南通江海交汇,航运便利。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通长江,临东海。大江大海赋予了南通鲜明的江海风貌。
位于上海以北的江苏省南通市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江岸线长166公里,海岸线长206公里,拥有全国四大渔港之一的吕四港。
在南通,江海组合港发展格局加快完善,坐拥码头泊位292个,港口吞吐量2.35亿吨。当飞机在夜空中飞临长三角地区时,稠密的城市群把这里连成一片,灯火通明。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1984年4月,南通与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一起,被国家列入首批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
“跨江融合,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一直是南通发展的战略取向。”今年4月26日,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在上海举行的“南通高质量发展环境说明会”上说道。
在此次说明会上,陆志鹏详细介绍了南通的交通及基础设施优势、优良的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等等。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南通在城市和产业的转型发展中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未来,南通最有希望成为江苏第四个加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数据显示,2017年,南通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50亿元,增长8%。上一年的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今后五年,南通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万亿元。
在南通之前,苏州、南京、无锡三城地区生产总值都已超过万亿,一路领跑。
南通是如何打造江苏经济发展“第四极”的?产业转型和搭建是如何快马加鞭的?
日前,澎湃新闻()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组成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走进南通市,探究上海“北大门”的发展诀窍。
起家:百年纺织与建工铁军古语有云:“究议宁民,劝课农桑。”
而南通本地人在谈起当地的纺织行业时,一定会骄傲的挺起胸膛。
1899年,南通人张謇在通州(现南通市通州区)筹股建立大生纱厂,这也是近代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大生纱厂的建立,标志着南通机器纺织工业的开始。
历经百余年风雨苍黄,南通纺织业已经走出了一条规范化、系统化的产业模式。
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展示的家纺用品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在南通叠石桥,一座家纺市场为南通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稳定了根基,加强了生命力。
南通市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南通叠石桥家纺产业基地覆盖周边8个县市(区)、3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50多万,拥有家纺企业2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家纺企业 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及外贸企业300多家,家纺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亿元,外贸供货额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江苏省内占比拿下半壁江山。
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是东部沿海地区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小乡镇。
从脚踩缝纫机绣枕巾、桌布起步,叠石桥在夹缝中生存、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叠石桥的发展壮大与当地党委政府强力推进密不可分,特别是1983年后,海门叠石桥当地党委、政府借改革开放之东风,专门出台文件,积极鼓励和支持家纺产业的发展,先后六次将市场加以扩建,总投资6亿多元。
经过30多年发展,叠石桥家纺产业已从传统手工艺、普通缝纫机生产,现在已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公共服务优质、功能配套健全”的超级家纺产业集群,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南通也是中国建筑之乡。建筑工程是南通的富民产业、优势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南通市于1988年在西藏援建的拉萨饭店荣获江苏省第一个全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鲁班奖。自此,南通市建筑行业打下一个响亮的“铁军”名号。
在南通,拥有建筑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总数达20家,内居江苏省第一,外拥全国地级市之首。截至2017年,南通累计斩获鲁班奖达100项,居全国设区市榜首。
#p#分页标题#e#
2017年大学毕业后,南通男孩宋家军随南通三建的项目来到河南汝州,司职施工放线。每晚躺在工地板房的床上,与他相伴的是屋后的塔吊和悄然的夜色。
改革开放后,上海发展步子加快,对建筑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少南通手艺人,如泥瓦匠、木匠、工匠,搭上南下的轮船,在上海谋得生计。
朴素的传帮带模式下,南通走出了一支支建筑铁军,不仅遍布长江流域,还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2018年8月,全国工商联发布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江苏入选的86家民企中,有14家来自南通,其中11家为房建和房地产业。2017年南通市建筑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大关,列全省第一。
与此同时,这门优势明显的行当还在求新求变。南通2017年3月召开建筑业大会,出台转型发展实施意见,力促“四大转型”:即市场开拓由国内为主向国内外并重转变,承接任务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变,生产方式从传统方式向绿色装配化转变,业务领域由以房建为主向多元拓展转变。
新时代新环境的变化对于个人发展的冲击很大。对于宋家军这辈—“建三代”来说,未来的职业道路已相对明晰:“非985、211本科的野路子和本地建校毕业的,基本上从施工放线做起,然后做技术负责人,或者预算员,接着项目经理。正经学土木的人会选择去
设计院或者甲方房地产公司工作。”在宋家军看来,从事房建,虽日子清苦,但工资还算体面。一个本科毕业生可以拿到近五千的到手工资,食宿全包。
然而,面对有迹可循的职业路径,在毕业一整年后,宋家军决定离开,回家乡考研,以实现自己的程序员之梦。
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的细微变化,其实正是南通市产业转型发展所产生的“蝴蝶效应”。
转型:新产业、新方向和新的发展极宋家军的职业选择与南通市的产业转型如出一辙:注意力从传统行业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
2016年4月13日,在南通全市项目建设动员大会上,南通市委市政府印发《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份《意见》指出,要突出抓项目、抓产业、抓园区、抓服务实体经济企业,加快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为“十三五”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船舶海工是南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图
南通市项目建设的重点也随之确定,即“3+3+N”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同时扶植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
科技等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发挥南通自身优势的未来产业。
除了培养本地优势产业,南通还在努力化解“难通”困局,以承接来自灯火相邀的苏州、上海的经济辐射。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南通大江大海的地理区位对经济的影响显著。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曹晓见在接受记录中国团队采访时表示,交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是同向的。“像南通这种半岛型城市,南临长江,东面东海,在轮渡时代,受益于长江,但随着各地交通效率的提高,江南江北只能隔江相望,发展又受制于长江。”
2008年苏通长江大桥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十年,亦是南通飞速发展的十年。南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四位,向苏南城市看齐;发展速度快速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五个千亿台阶,十年平均增速11.3%,比全国平均值快3.1%;在全国大中城市的排名,上升10位,由2008年的28位升至18位。
2017年7月,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通过审批。省政府在批复中要求南通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地域优势,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交通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协同配套、文化相通融合、生态共保共治,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对接服务上海新格局,建设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等功能于一体的上海“北大门”。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表示,加快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是南通抢抓国家系列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举措,是策应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实际行动,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融合发展水平,在实现江苏“两聚一高”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更大作用。
#p#分页标题#e#
上海的溢出效应也将助益南通
科技创新的发展。2018年4月,沪通跨江协同创新推进办公室挂牌,沪通科技合作成为每年“深化北大门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四个系列活动之一。
目前,上海和南通的科技创新合作已有不少成果。在2017年度南通市624项产学研合作项目中,与上海的合作项目117项,占比18.75%,比2016年度提高了4.23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底,南通与上海共建了51家创新资源合作平台载体。其中,大院大所9家,科技合作园区13个,科技服务平台16个,科技合作基地7个,政府共建的研发中心6家。
为了进一步打通北大门,江苏省与上海市正按照国家规划,完善过江通道,建成“7+1”的格局。除现已通车的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外,目前在建沪通铁路大桥,该桥为公铁两用大桥,为沪通铁路服务。预计到2021年,上海与南通的距离将缩短至37分钟高铁路程。
巩固:筑巢引凤,人才入袋南通向前发展的路子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始终在侧。
据南通市统计局公开信息,2018年上半年,“3+3”产业完成产值4248.3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船舶海工产业、高端纺织产业增长较缓。
发展的动力如何保障?南通市“盯”上了创新型人才。
南通的建筑产业在国内独领风骚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王诺伊 图
2018年6月29日,第五届中国南通智慧建筑国际
创业大赛总决赛举办,此次比赛有来自全球筛选出的12个决赛项目亮相,12支团队展示了智慧建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产业前景。这项赛事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年,到目前为止,已经为南通的建筑行业吸引了二十多个项目落地。
时间回到2015年,还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的彭冬,看到智慧建筑国际
创业大赛的宣传以后带着自己的技术和团队来到南通。在比赛中他的团队带来的“Surfstar”无损检测技术项目拿到二等奖,并且获得了相匹配的在南通创业的优惠政策。
其实,早在进入决赛前,经上海交大牵线,彭冬团队所注册的企业已在南通开发区落户。“南通开发区为我们提供厂房、办公室、人才公寓,可免费使用3年,为创业人才提供购房补贴。我们7人团队中将有包括外籍教授在内的5人在南通定居。”当时的彭冬在采访时说。
经过三年的发展,现在的彭冬已经是拥有两千多万产值,三十多位员工的江苏筑升土木工程科技公司的总经理。
2018年第五届智慧建筑国际创业大赛总决赛的前一天,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暨青年人才发展大会举办。会上,彭冬作为创业成功典型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创业过程中南通市政府给予的支持。
“相较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在南通市创业的劣势很明显,但是优势也很明显。”彭冬在采访时说道,上海等一线城市有它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机会多,可竞争压力大。
“南通虽然城市不大,但是地方优势很明显。首先地方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其次,潜心在这儿做技术,积累一些核心案例,慢慢的我们的业务触角伸到了北上广深。现在上海、广州、深圳都有我们的业务,相当于‘农村包围城市’的这么一个打法。”彭冬说道。
此外,南通作为“建筑之乡”也为彭冬所在的建筑类行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经常在外地遇到南通的施工队,因为我们也是本地出来的,同等的价位下优先选用南通人。”彭冬这样说。
智慧建筑国际创业大赛只是南通市吸纳创业项目,广泛吸收创新人才的人才举措之一。近些年来,南通市大力弘扬“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吸引人才动作不断,江海英才计划、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等人才政策纷纷出炉。
7月4日,在南通“2018年江海英才创业周大会”上,南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徐惠民在介绍南通市的人才政策时提到,“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倍增、通籍英才归雁、高技能人才培育”四大计划,制定出台“人才八条”以及22个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并且在创业扶持、项目补助上也为项目落户南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盘点2018年以来各地城市的抢人大战中,西安、天津等地“大招频频”,南通却表现得十分淡定。
#p#分页标题#e#
南通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吴佳华与记录中国团队座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陈昕 图
用南通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吴佳华的话来讲,是因为“我们早就在做引进人才这件事了,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引才的噱头居多”。
南通市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江海英才计划”。计划中显示,要实施“三大工程”,即“百千万人才引进工程”“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人才支持体系建设工程”,江海英才计划拟为南通集聚以“三带”( 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为特征的来南通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资金支持、要素支持与全方位的保障服务。
不仅如此,为补充和延伸江海英才计划在留住本地人才上的不足,2016年,南通市又出台了南通人才八条新政,将“市外引进”与“家里培养”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南通人才政策的吸引力。
在吴佳华看来,凡是以财政资金补贴来抢大学生,并不是一条可持续的策略。
“人才留在一个地方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要有施展才华的空间,第二个要满足他足够的生活需求和配套。”吴佳华解释说,在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两个方面,南通市的思路是很明确的。
为筑巢引凤,南通市在人才的配套设施上下足功夫。
南通市目前正在抓紧建设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并且出台“双百政策”,拿出一百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通过限价租售或者免费提供给人才居住。拿出100亿的人才基金,吸引高端人才,对于高校引进的包括自身培养的院士、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将拿出资金进行专项资助。
9月7日,江海明珠网发布消息,在当日举办的南通中创区招商推介会新闻发布会上,南通中央创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拥军透露,围绕“科创特区”目标定位,南通中央创新区将建设成为区域科技创新引领区、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及南通未来城市核心。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科创企业和人才,南通中央创新区规划建设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目前,医学综合体、大剧院、美术馆、创新一小、创新初中都在紧张建设中。已开工建设的科创中心一期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科创中心和人才公寓计划将于2020年竣工交付使用。
当然,仅仅有政府支持的优势也是不够的,南通的地理位置、长三角的加速融合等都为南通吸引人才的政策积蓄了能量。
在高端人才对的吸引上,南通的政策确实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南通的高等教育薄弱,高等院校毕业生留通发展意向也普遍不强。张斌来自黑龙江,目前在南通大学读大三,他表示,自己将来很大程度上不会留在南通,应该会去上海或者南京吧。身边留在南通的同学也不是很多,留下来的大都是本地人。家在安徽的周志翔,现在是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大四的学生,暑假在学校备战考研,他说,“将来不会留在南通,我们这个专业发展空间不大,没有什么相关的产业。”
2018年6月南通人才网发布的《2017年南通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南通市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研究生为84.65%,本科毕业生为80.61%,专科毕业生为83.42%,虽然整体上与全省总体水平基本持平,但是收入低和个人发展空间小成为毕业生对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跨江融合、接轨上海”是南通市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南通与上海仅一江之隔,江海交会,是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目前正在全力准备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
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在此前向记录中国报道团队表示,南通和上海产业对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上海的落后产业转移到南通去,而应使南通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的产业支撑腹地。在理念上要正确认识,南通对接上海不应该是简单地将上海的落后产业转移到南通,而是应使南通成为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目前,南通所做的人才、产业、交通上的准备,将为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