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七夕之际,飞总就最近的热点给大家巨献一篇和爱情无关的长文。
伴随着8月15日的一场发布会,今年5月18日宣布从百度离职的陆奇的下一份工作终于尘埃落地---Y Combinator中国的创始人及执行官。这标志着继李开复以后又一位华人职业经理人走上了创投的道路。
陆奇是在互联网行业里面华人职位最高的职业经理人,其以工作努力,精力充沛,每天只睡4小时的传说而闻名于华人圈。无论在微软还是在百度以及之前在雅虎,陆奇一直受到和他一起工作的人的好评。
陆奇出生于1961年,上海人。按照维基百科中文版的说法,陆奇早年寄养在江苏一个小镇的爷爷家长大,年轻的时候身体没有特殊的地方,曾经要应聘一份造船厂的工作,因为体力不好而没有通过。这段文字在维基百科英文版上却销声匿迹了。所以可能只是八卦消息,不足为信。
1979年陆奇毕业于上海市市西中学。当年没有考上大学。复读一年之后,于1980年考上了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四年后本科毕业的他又继续攻读硕士,在1987年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以后被分配到了复旦大学教书。这差不多就是维基百科上对陆奇早年生活和求学的经历的一个概述。
陆奇人生的改变来自于1988年。这一年的某个周末,他去参加了一场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Edmund Clarke的一场研讨会。传说研讨会的过程中,Edmund教授对陆奇提出的几个问题非常的深刻。于是会后在看过陆奇的成功后邀请他申请卡内基梅隆大学的PhD。由于陆奇拿不出45美元申请费,Edmund教授还免去了他的申请费。这让我想起自己出国的时候为了能够减免申请费而一所一所学校发信问的经历。看来在那个年代里,申请费对中国大陆的学子来说还是非常昂贵的一笔费用。
陆奇于1992年顺利赴美,去了当时全球计算机最牛的学校之一卡内基梅隆大学。这所大学对中国人来说非常的熟悉。1998年比尔盖茨决定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时候,请的第一任院长李开复便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毕业的PhD。除了第二任院长张亚勤以外,第三任院长沈向洋和第四任也是现任的院长洪小文,都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
陆奇1992年入学,并未师从给他免了申请费的Edmund Clarke教授,而是跟了Nico Habermann。Nico Habermann是荷兰人,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领域的专家。他的导师是赫赫有名的图灵奖获得者Edsger Dijkstra。对的,就是那个给出了最短距离算法,发表了GoTo是邪恶的言论的那个Dijkstra。Nico不仅仅是个杰出的学者,也是个很杰出的管理者,曾经一度担任过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诸多管理岗。不幸的是,当时年事已高的Nico在第二年,也就是1993年就去世了。
导师去世以后,陆奇转投Mahadev Satya教授继续研究,后者也是系统领域的大牛。陆奇于1996年顺利毕业,论文题目是“Improving Data Consistency for Mobile File Access Using Isolation-Only Transactions”。
从论文上可以看出来,陆奇的研究领域主要在计算机系统相关领域,这也和他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非常的吻合。这和其他几位在卡耐基梅隆大学毕业的知名华人比如李开复,沈向洋等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等颇为不同。我们无法判断这些人和陆奇之间是否有私人友谊,但是陆奇和他们显然并非师出同门。
和我们大部分的美国毕业的计算机PhD一样,要么进入工业界,要么做了faculty,陆奇的第一份工作选择进入了当时还是貌似如日中天的IBM Almaden研究院。
IBM Almaden研究院是IBM在加州San Jose的一个研究机构。这个研究机构历史悠久,里面有来自计算机,化学,材料等若干方面的研究人才。研究院历史上作出过很多对计算机行业有深远影响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个硬盘和第一个关系数据库的原型系统System R。研究院在一个IBM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山顶上。
我在2008年的时候去那里实习过一次,印象非常深刻面。研究院在山上,该山是完整属于IBM的私有财产,地图上对山上的路和布局毫无显示。整个研究院里面有很多曾经非常著名的老头研究员,比如有SQL语言的发明人。除此之外,研究院的走道上陈列着很多该研究院最为辉煌的成果。比如说历史上第一块硬盘就陈列在那里,比一个水桶还要大。第一个关系数据库系统System R的使用手册也陈列在那里。但是不管怎么看,那个时候的IBM Almaden研究院的腐朽气味已经远远可闻了。年轻人在IBM唯唯诺诺,毫无生气的感觉。
#p#分页标题#e#应该说198x年的时候是IBM Almaden研究院最辉煌的时候,但是陆奇加入的1996年的IBM已经不是之前如日中天的IBM了。由于IBM在PC机市场的决策失误和失利,为了自己的利益拒不使用386CPU,导致了1993年IBM亏损80亿美元。郭士纳临危受命,拯救IBM。有关这段历史详情请参考我的极客时间专栏系列文章:办公软件的战斗。我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IBM虽然是活了下来,但是IBM研究院的辉煌却由盛转衰。1996年之后IBM Almaden研究院虽然也出来类似Association Rule Mining这样的有一些影响力的东西,但是和之前的辉煌比却相去甚远。陆奇就职的就是一个当时依然很辉煌,但是和以前比起来在不断走下坡路的IBM Almaden研究院。
伴随IBM艰难转型的同时,1994年诞生于斯坦福大学某实验室的Jerry and David'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则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光。这个方便自己的互联网黄页,很快的因为访问太多,被斯坦福大学请出了学校,并在1995年更名为Yahoo,中文名雅虎。一年后的1996年,雅虎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被誉为互联网第一股。以雅虎如此神速的上市和发展来看,最近成立三年就上市的拼多多真的不算什么。
上市后的雅虎迎来了互联网时代的一波大发展。当时互联网上的资源并不多,收购整理的黄页准确率高好用,作为黄页的鼻祖的雅虎,很快就意识到了广告的市场,在黄页上提供显示广告,给雅虎带来的滚滚财源。以至于雅虎的创始人们对人工整理的黄页独有钟情,对机器整理的索引颇有偏见。这或许是雅虎迅速被谷歌超越的原因。有关雅虎的诞生和发展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我的极客时间专栏技术与商业案例解读的雅虎系列文章。
面对一个垂垂老朽的研究院和如日中天的互联网第一股,当陆奇陪着一位想进入雅虎的同学吃饭,却遇到一名雅虎技术主管,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不言而喻了。
据说当时陆奇正在IBM研究院研究网上购物的技术,而这让这位雅虎主管非常的喜欢。总之,事情最后的结果是,陆奇去了雅虎。
1998年的雅虎,有的不仅仅是飙升的股价,有的也不仅仅是互联网第一股的称号和加盟雅虎的后来华人IT职业经理人的翘楚陆奇。1998年的雅虎,还看中了一家1996年成立的创业公司Viaweb。Viaweb这家初创企业的软件,允许用户创建自己的互联网商店。这是当时最早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的公司。该公司和在做的网上购物的技术研究的陆奇做的事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是Paul Graham。他是Lisp的大神。写过好几本书。Viaweb的整个网站都是用Common Lisp写的。他也是网红,很早就开始写blog,在blog上表达了他对技术,主要是对LISP和编程语言的看法。他还经常发表对创业的各种看法。伴随着Viaweb于1998年被雅虎收购,他也由此攫取了财富自由道路上的第一桶金。
Paul Graham后来最为著名的身份是2005年成立的Y Combinator的创始人,全球创业者的教父,把创业公司孵化器做到顶峰的人。这也是陆奇最新一份工作加盟的企业。
我注意到陆奇接受36氪采访的时候提到过这一段话:
至于人和,1998年在雅虎,我就和后来 YC 的创始人Paul Graham 坐在一起工作。2005年Paul 举办第一期 YC 夏令营的时候,我就代表雅虎参加,并结识了 YC 现在的CEO Sam。
考虑到陆奇1998年加入雅虎,他是因为在考虑在线购物技术的研究而被雅虎相中。而Paul Graham1998年自己的创业公司Viaweb被雅虎收购,创业公司做的也是在线购物相关的东西。由此可见这段话的可信度非常的高。所以命运兜兜转转,几十年前的同事几十年以后也可能会再次一起打拼。
伴随着陆奇加盟雅虎,同年年底,微软在中国成立了研究院,挖来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张洪江,王坚等一系列后来对中国互联网产生巨大影响的人。这些人和陆奇的关系并不大。他们中一部分人和陆奇的交集要到很多年后陆奇进入微软成为微软高管才开始。
公开资料对陆奇在雅虎的发展并没有太多介绍。基本上的说法是陆奇从一个员工做起,主要集中在搜索和广告领域,慢慢的做到了负责3000人团队的搜索和广告组的资深副总裁,后来于2007年被提拔为雅虎执行副总裁。
但是陆奇在雅虎里面的发展和雅虎自身的搜索和广告业务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考察雅虎的搜索和广告业务到底发生了什么,就能或多或少的理解陆奇在雅虎10年的发生历程。
伴随互联网.COM泡沫的破灭,雅虎的估值下降了90%,时任雅虎CEO Tim Koogle被迫下台,董事会请来了时代华纳的CEO Terry Semel。Terry Semel拯救雅虎的方法非常的简单,把所有免费的项目统统收费,比如邮箱收费,把所有不盈利的项目统统砍掉。这固然迅速强化了盈利能力,也带来了客户流失,比如说,这个举动让谷歌的GMail迅速的占领市场。
#p#分页标题#e#雅虎作为互联网第一股,对于技术的投入一直都是可有可无。雅虎的搜索引擎先是外包给了Intkomi,后来是谷歌。在Terry为钱发愁的过程中,有个叫做Overture的公司找过来。Overture公司发明了在搜索结果中对广告进行竞价排名的方法,推出了著名的AdWords服务。这个方法让它通过和雅虎以及微软MSN合作赚了很多钱。
结果搜索厂商谷歌厚颜无耻的抄袭了这个想法,并且谷歌的技术更牛,很快的就开始大把盈利。在广告市场的盈利让谷歌和雅虎的关系非常的不好。Terry于2002年买下了intkomi,2003年买下了Overture。同时雅虎想要买下谷歌。但是后者给出的高昂价格让雅虎没有出手。
Overture一直在告谷歌抄袭,这个官司在雅虎收购之后愈演愈烈,最后以谷歌赔了270万股原始股结束了官司。这些股票又被雅虎以极低的价格在谷歌上市前全卖掉了。从种种举动来看,雅虎的确是命好经不起自己傻的败家。
另外一方面,整合了买来的技术的雅虎自研的搜索和广告系统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发着。陆奇是否一直在这个团队我不知道。但是2006年的时候他是负责整个搜索和广告的资深副总裁。
这个项目名字叫做Panama,经过若干次的延期之后,终于在2006年上线。上线以后,大家发现这个系统盈利能力很差,Terry没能撑多久,2007年6月18日的时候被董事会赶下台。创始人杨致远临危受命的接管了CEO。
这大概是陆奇在雅虎若干年内雅虎的搜索和广告的发展历史。我无从评价陆奇是否一直在这个团队,以及他在这个团队内的表现如何。但是雅虎的搜索和广告系统整体作为产品来说,表现是乏善可陈的。极力推动了这个项目的CEO曾经拯救雅虎于水火,也免不了因此背锅下台。如果这样来看,陆奇在雅虎的实际成就,也许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有关雅虎的搜索和广告发展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我的极客时间专栏技术与商业案例解读的雅虎系列文章。
谷歌上市是2000年.COM危机之后最为重大的事件。谷歌上市后就开始显得咄咄逼人,向着Microsoft举起了屠刀。在Kirkland修建办公室,大肆挖人,以及谷歌决定做Chrome操作系统,和Google Doc为代表的办公软件,直接进攻微软的腹地。这一切都让当时简写为SB的Steve Ballmer非常的愤怒。
2007年,微软决定启用储备人才,大举进军搜索市场。当时微软启用了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沈向洋,领导当时还叫做MSN Search的整个开发团队,Brian MacDonald领导整个项目经理团队。而在他们上面掌管了整个搜索引擎以及广告队伍的是现在的微软CEO Satya。沈向洋的离开让微软亚洲研究院迎来了新院长洪小文,常务副院长王坚不久带着一大批人投奔阿里巴巴去做阿里云了。
沈向洋和Satya不需要多介绍了,Brian MacDonald曾经是微软的巨大功臣,以及退休了。他曾经在Office时代领导了Outlook产品里的邮箱,日历,通讯录等一系列功能的整合。当然后来的发展证明了一个道理,曾经牛不代表后来牛。Brian MacDonald后来在必应部门的表现可谓是这个道理最好的证明。
与此同时,陷入危机的雅虎迎来了微软的重金收购。这场收购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增强微软在互联网的布局,强化抗击谷歌的能力。为了收购雅虎,微软财大气粗的溢价60%以每股31美元的收购价发起了收购要约,而当时雅虎的股票每股只值19块钱。
然而雅虎董事会们沉溺于雅虎曾经互联网第一股的梦想里,觉得这个收购价低,报价40块一股。而创始人杨致远更是舍不得自己的公司被收购,CFO更是一度想引入谷歌这个敌人去抗衡微软的收购。几经折腾,2008年初,这个收购最终黄了。
收购黄了以后,2008年的世界迎来了一场经济危机,本来可以以体面的方式卖出自己的雅虎从此以后走向了一条不归路,被各路CEO折腾一直到最后廉价卖给了Verizon,也是惨淡。
经济危机虽然来了,但是微软决定在搜索战场上和谷歌来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的决心却没有因为这场经济危机而停止。已经改名为必应的原MSN搜索获得了微软前所未有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
收购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微软现在有了更好的办法:挖来雅虎负责搜索和广告的执行副总裁陆奇,组建了一个新的部门Online Service Division。接下来,微软盘算着要和雅虎签一个协议,让雅虎的搜索和广告服务用微软的必应。这样一来,微软加雅虎的总份额就达到了30%还不止,对谷歌终于有了一个支点。
#p#分页标题#e#当时微软的Online Service Division的架构大致是这样的,搜索和广告汇报给Satya,Satya汇报给陆奇,MSN直接汇报给陆奇。一个部门的绝大部分的机构汇报给陆奇下面的一个人,这个人再汇报给陆奇,这个架构说明了什么呢?若干年后Satya可以迅速的超越陆奇成为CEO,而陆奇则黯然离开了微软。恐怕是对这个架构最为真实的写照。这个奇特的架构最终以Satya调任另外一个组织的President结束,陆奇顺利度过考验期实际掌权。
微软和雅虎的协议最终签了,必应搜索引擎在微软加雅虎的努力下一度也占到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不是微软不行,是敌人实在太强大。
如果让我来评价微软进军搜索市场的决定是不是对的。我觉得是对的。微软没有赢得搜索的市场,却成功的阻击了谷歌进入自己的腹地,同时通过对必应这个大型互联网服务的投入,让微软完成了从软件公司到互联网公司的转型,为后来云计算平台的开发垫定了技术基础,为微软掌握数据分析能力和AI技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实验平台。
陆奇在Online Service Division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事情大概是在微软内部搞了Dev和Test两个组织的合并。微软之前是Dev,Test和PM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开发模式在软件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却不适合互联网时代。陆奇推行Combined Engineer让两个组织合并,在这个合并中是以Dev为主的。
而那些曾经在微软工作很多很多年,但是只会做test不懂开发的人,伴随着这种合并和后来的裁员,就慢慢的被清理出了微软。这种清理对微软这个公司很可能是甩掉历史包袱前进的必然,是有利的,对于做了test的个人,则是很残酷的。我认识的一个在微软做了20年test的人,被合并,然后因为绩效考核不好被开除,之后就一直没找到工作,最后成了卡车司机。
2013年Ballmer进行了名为One Microsoft的微软历史上最为巨大的重组。重组的目的是把各个部门的财权都收归到总部,从而改变CEO弱,Windows Office等部门老大强的局面。这个改革的结果诞生了微软的新一代掌权人:陆奇,Terry,Satya等等都达到了自己的历史巅峰。陆奇执掌了包括Office和必应在内的ASG。
伴随改革的,还有高升的沈向洋,他离开了必应团队,成为了微软研究院的负责人。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以后Ballmer下台,Satya成为了CEO。Satya成为CEO后的第一封给全体员工的信里,只点了一个executive的名字:陆奇。当时很多人就在猜测,两个人的关系到底是亲密战友还是互相看不顺眼。
新官上任三把火,Satya在全公司范围内实行裁员5000人。这次裁员,Windows组里干掉了一票的做测试的人,和一堆Windows8时候的老人。Terry在Windows Phone掌权,网罗了一堆给Windows Vista背锅的老Windows人,又在Ballmer时代的重组中带领Windows Phone的人占领了Windows,最后在2014年的Satya的裁员中完成了对内的清洗和整合,牢固了自己的位置。
同样上演裁员的还有微软研究院。整个微软加州研究院被整体关闭,除了获得图灵奖的,其他人都就地解职。这些人大部分去了谷歌。之后微软研究院重组,一部分人分出来去做跟产品更为接近的创新,一部分人留着继续写论文。沈向洋也巩固了自己的位置。
裁员同样发生在陆奇执掌的Office部门。Office部门的裁员有点波澜不兴,我认识的好几个被裁员的人,居然是加入公司不到一年的小年轻,送人头的。我一直也没有真的理解Office的裁员是因为根深蒂固陆奇无力裁的动还是因为其他。相比较其他部门的裁员,Office多少有点和平,牺牲的只是些小年轻。
陆奇在Office的发展依旧有点波澜不兴,时常露脸,又不知道具体到底做了什么。一直到2016年9月宣布因为之前腿伤辞职。辞职之前小道消息就有很多的传闻,为了避免争执,传闻我就不写了,大家可以发挥某度某狗的时光机功能。当然传闻不可信,等到真实的事情发生以后,更不知道传闻应该不应该相信了。
陆奇的离职,是在双方相对比较友好的状态下发生的。微软官方对陆奇的贡献表示了感谢,并祝愿了陆奇。对比起来当年李开复的辞职,微软把李开复给告到了西雅图的法庭上,由此看起来,可能微软和陆奇的关系没有到撕破脸的地步。
陆奇离职后他负责的东西被一分为二,印度人Rajesh接管了Office和Skype并被提升为EVP,沈向洋拿回了必应搜索引擎和语音助手Cortana。同时微软成立有关AI的研究和开发部门,沈向洋负责。沈向洋在微软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
#p#分页标题#e#不久的后来,沈向洋接受采访发表的长文:“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我不同意微软创新能力弱于谷歌”。文章里讲述了作为十一常委之一的他和微软其他高管是怎么样参与公司管理的。同时文章里沈向洋还回忆了从微软研究院成立到现在执掌整个AI和研究院过程中发生的很多人和事,以及他个人对很多事情的看法。
这是一篇值得反复阅读的文章。我每次阅读都带给自己很多不同的启发。即使两年后的今天再去读,我依然觉得收货颇丰厚。它展现的内容和陆奇在微软的时间也有重叠,但是整篇文章里没有出现陆奇。
陆奇辞职后有传闻陆奇要去腾讯,因为腾讯的高管和陆奇有过深入的接触和交流。当然空穴来风,最后2017年1月陆奇却加盟了百度成为了首席运营官。这再次说明谣言的不可信。
陆奇加盟百度一年以后的2018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微软在Satya的主持下又进行了一次Reorg。这次Reorg最大的改变是Windows 部门的负责人Terry正式下台。Windows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退出了微软的历史。Terry从Satya2014年上台到2018年下台,短短也不过4年时间。
同一时刻,沈向洋手里的一些人工智能相关的组被并入了Azure下面。所谓来的快去的更快莫过于此。而印度人Rajesh2016年才成为EVP,两年之后就正式的全面掌权,并吞了Windows的大部分财产。Rajesh现在名副其实的是微软的新的权贵。这种晋升的速度,比起陆奇当初从加盟微软到Satya离去到执掌Office,更是快了很多。
2018年5月18日,陆奇宣布自己将在7月从百度辞职。之后的5月25号到5月27号,已经退居二线的王坚在云栖小镇搞了2050的活动,微软EVP沈向洋出席了该活动。
陆奇加盟百度的18个月,从股价上来看,百度经历了一段难得的彪升。陆奇在百度中推行的很多改革,至少在公开的材料中,也赢得了很多的赞誉。但是,无论如何,陆奇还是辞职了,仅仅是18个月后,比上一段的职业生涯还要短很多。
我们不能说陆奇落地百度的时候没有努力适应国内环境。2017年6月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陆奇发表了演说,因为PPT上错别字的问题被指责。但是我觉得更有趣的不是PPT的错别字,而是PPT的内容。我把这张PPT贴在下面。
毫无疑问,这不仅仅表明了陆奇对百度的未来定位:人工智能公司。同时还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夸了Robin李。说实话,这张PPT放出来的时候,我对陆奇是刮目相看的。在美国的时候,陆奇的演讲,就少了这种中国特色。毫无疑问,陆奇是非常努力去落地的。
但是陆奇还是辞职了。陆奇的辞职的影响是巨大的。海外华人高管落地回国水土不服又多了一例,而且是顶级高管。与此同时,海外华人在美国公司的发展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之前华人发展的最好的微软,如今高层也是越来越少的华人了,更何况其他公司比如谷歌,有的只是印度人和白人。海外华人在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何去何从,问号越来越大。
之后陆奇的消息传来,是他成为拼多多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并非是份全职工作。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有一次听到了陆奇的声音。陆奇最终宣布成为Y 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兼执行官的时候,他的去处也终于尘埃落定了。
这不是一个很吃惊的决定,如果百度的首席运营官无法长久的话,陆奇的下一个选择就不可能是个纯粹的经理人了。而创业对于陆奇来说也太过于高风险了。做创投无疑是海外高端人才市场落地中国最为靠谱的途径。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李开复的眼光之精准。
成立于2005年的Y Combinator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孵化器。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不是一个随时入驻的孵化器,要想加入Y Combinator,必须参加它一年两次的创业投资培训计划,每次三个月。而这个创业投资培训计划,是需要经过严格PK选取的。
具体来说,创业团队向Y Combinator提出申请。Y Combinator邀请一部分候选团队来面试,经过严格的面试的小比例团队会被录取。被录取的团队会在湾区的Y Combinator办公场所待三个月,这段时间Y Combinator会和创业团队联合办公,而创业团队将得到包括创业和如何寻找投资的全方位辅导。
此外,Y Combinator也会请在创业方面具有某些专长的人来给创业团队做报告。三个月期结束之前,每个团队还会有在世界各地大量优质投资人面前展示自己产品的机会,很多团队因此获得了下一轮的投资。
#p#分页标题#e#作为入选福利的一部分,创业团队还会从Y Combinator获得底价5500美元的种子轮投资,而创业团队中的每个人还可额外获得5500美元。比如说,一个三人的创业团队可以获得5500+ 5500*3=22000美元的种子资金。作为代价,Y Combinator会拿走7%的股权。
Y Combinator最著名的故事无疑是AirBnb的创业故事。两位创始人为了创业把钱都花完了,不得不通过兜售自己画的总统候选人的麦片盒子谋生和支持创业。他们去找投资人谈也没人在意他们的想法。最后不得不尝试Y Combinator。 Paul Graham对他们的创业精神表示了极度的肯定,帮助他们找到了一个合伙创始人程序员,同时在Y Combinator毕业之后亲自给投资人写信为他们拉投资。
AirBnb后来很成功,Y Combinator的7%的股份也非常值钱。这也是Y Combinator经常拿出来宣传的故事。但是Y Combinator的故事里固然有AirBnb和DropBox这么成功的案例,也不乏有Zenefits这种著名的骗子公司。
之前Y Combinator的成功,和Paul个人眼光很有关系。很多投资人就是因为相信Paul的眼光,所以投了第一轮。但是最近几年伴随AI和区块链的热潮,Y Combinator却显得有点走下坡路了。可能这也是Paul退居二线让年富力强的Sam接班的主要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Y Combinator虽然在孵化美国创业者方面有很多战绩,但是在孵化中国创业者方面一直都乏善可陈,这很可能是中国和美国的水土不服问题。我不确定这个金光闪闪的美国企业在陆奇这个主要在美国工作为主的华人的主持下,能不能改变文化和水土不服的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的创投人员里面多少需要有点教父精神。以前Paul是美国创业者的教父,自己写文章谈创业,精神上被很多创业者崇拜。我们的李开复老师在祖国做人生导师也已经很多年。陆奇长期以来却不是这种风格,那么在中国这片努力和装逼同等重要的土地上,陆奇能够成功吗?
【本文为51CTO专栏作者“徐飞”的原创稿件,转载请通过作者微信公众号“飞总聊IT”获取联系和授权】
戳这里,看该作者更多好文
【编辑推荐】
从互联网+到智能+,百度少帅顾嘉唯解读下一代人机交互和无人车进展
随便猜:百度总裁陆奇PPT出错是因为“惹怒”了部分同事?
Android仿百度贴吧客户端Loading小球
外媒速递:2018年导致IT人员离职的六大理由
陆奇加盟拼多多如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