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武隆天生三桥
天生三桥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的重庆,武隆是其中璀灿的明珠。
天生三硚景区于2000年5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2007年6月由天生三硚、芙蓉洞、后坪天坑三部分组成的武隆喀斯特,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三大重要组成(其余两处是云南路南石林、贵州荔波)成功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2011年7月成功申报国家5A级景区。整个天生三硚景区以山、水、瀑、峡、桥、坑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天生三硚有清新的空气,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海拔在1000米左右,年均气温17.4℃,年均降雨量1214毫米,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是重庆主城的108倍。生态优美、环境质量优良,空气、噪音、地表水等指标,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
现在每年武隆都要举行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自2003年开始至今,武隆户外赛已成为世界三大赛事之一,是重庆唯一一个每年举办的国际体育赛事。右手边铁链的位置,就是公开赛其中一个项目——速降的起点,运动员用专业的登山绳作保护,靠自身重力和惯性用最快的速度下降到半山腰,高度有100多米,很是惊险刺激。
【观光电梯】
大家现在看到的灰色建筑物就是观光电梯。2004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垂直高度80米,分两部电梯上下,每部一次性可运载13名客人,运载速度1.75米/秒,承载量1000KG。
各位朋友,咱们左上方就是洋水河大峡谷,全长26公里,峡谷平均高度在200米左右,上连接仙女山,下游连接龙水峡地缝。天生三硚在不到1.2公里范围内依次天然生成,分别为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和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书有“龙桥三洞,信水三潮”之诗句,故有“龙桥”之称。明朝的《一统制》中也有记载:“龙桥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武隆山也。”据说武隆县名就源出于此。三座天生桥发育在古老而坚硬的下三叠系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碳酸岩层中,距今大约260万年。
什么叫天生桥呢?天生桥,从地理学上给出的定义是: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河谷的残留部分,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而呈桥状。在喀斯特地区,因地下暗河长期侵蚀岩层,造成了规模宏大的地下洞穴,并因溶蚀发展,洞穴扩大,终于导致洞穴顶部发生串珠式塌陷。在洞顶塌陷的地段,形成巨大的天坑,地下暗河暴露成了地表河。而在相连的天坑之间尚未塌陷的横跨两边岩墙的岩体或石块残留,便形成了喀斯特天生桥,它是地下水精工雕刻而成的地质“艺术品”。
【天龙桥】
天龙桥是三座桥中唯一一座双拱桥,由一个桥墩,两个桥孔构成。请大家抬头看,天龙桥桥洞洞壁四四方方、非常平整,宛如人造,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由流水冲蚀形成。天龙桥是三座桥中最形象的,它的桥洞成规则的长方形,高120米,宽30米,洞长120米。整个桥的跨度有200多米,停车场就建在桥面上。前边的观景台和下面谷底是观看天龙桥的最佳点。
大家请把目光投向对面的山峰,那是一只大象正昂首迈步前来迎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的光临。那座亭子就正在它的鼻尖上,是专门用来接待宾客的。大象在这里已经上万年了,却永不知疲倦,神采奕奕的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就像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武隆人民载歌载舞用烤全羊和甜香的烤土豆款待远方来的客人。它还在这里默默守护着天龙桥,虽栉风沐雨,却万载不倒。
天龙桥最奇特的地方除了酷似人工桥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它的桥墩部分。在桥墩内部有一个迷宫型的洞穴,据当地老百姓讲那是以前土匪藏身的地方。主洞长度有400多米,在主洞的四周发育有大大小小的通道,形成了洞中有洞,洞洞相连的奇特洞穴。在2010年10月份吸引了湖南卫视勇往直前栏目来这里探险。
【天福官驿】
位于天坑里的建筑物,就是天福官驿,自唐代开始,它就是连接附近钻天铺和白果铺,及更远的涪州与黔州之间的一条官道上的邮递驿站。景区刚开发的时候,它还是附近村落相互联系的必经之路。
在这座幽静的四合小院里,古朴的建筑风格,沧桑的樯体和柱廊。这座古驿站,古已有之,只不过,为了拍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2005年在原有的基础上专门进行了恢复重建。
【天龙天坑】
我们说天生三硚神秘诡异,是因为它处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比如,天生三硚附近方圆仅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上石院天坑、中石院天坑、下石院天坑,神鹰天坑和我们现在所在的天龙天坑等5大天坑。其中中石院天坑深达200多米。
 “十”字型的天坑,我们叫天龙天坑。它是天龙桥、青龙桥和周边山壁合围而成。它的口部直径552米,口部面积19万多㎡,最大深度276米,属塌陷型天坑。   2001年之前,天坑只是对重庆奉节县小寨天坑这种景观的特称,类似的地貌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重庆、云南等地叫“龙缸”,广西叫“石围”,四川叫“岩湾”等。2001年,天坑作为一个专门的喀斯特术语被专家提出。2005年,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到重庆、广西一带大规模考察后,“天坑”这个术语在国际喀斯特学术界获得了一致的认可,并开始用汉语拼音“tian keng”通行国际。这是继峰林和峰丛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通行国际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喀斯特天坑有塌陷型天坑与冲蚀型天坑两种类型。
第一种塌陷型天坑,集中发生在地下深处,塌陷是由地下的碳酸盐岩层被溶蚀之后,形成地下深洞,溶洞崩塌,这些塌陷物不断被水溶蚀和搬运,直到整个地下空间露出地面,就形成了天坑。比如刚刚提到的5大天坑就是塌陷天坑的典型代表。
第二种冲蚀型天坑,是由地面水流从地面垂直冲蚀之后所形成的,它是从地面向地下深处发展的,比如武隆县境内,与丰都交界的后坪天坑群,就属于冲蚀型天坑。后坪天坑群的5个天坑,形态典型,保存完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这类天坑群的首次和唯一发现。
天生桥和天坑的形成至少要同时具备六个条件:
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
二地下河水位要深;
三是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四是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塌落下来和石头冲走;
五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就会发现,岩层的地面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要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
六是地壳要突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的垮提供动力;
所以天生桥与天坑的形成需要很多条件,相互作用才能形成。
【青龙桥】
天生三硚中最宏伟险峻的一座---青龙桥。它桥高281米,桥厚168米,桥宽124米,平均拱高103米,平均跨度31米。其中在桥高、桥厚两个方面,雄居世界第一。它的桥孔就像洞开的天门,雨过天晴,在阳光的照耀下,天门中会有七色的彩虹出现,变化万千,就像一条青龙扶摇直上,所以得名。
【绿茵潭】
青龙桥下这处碧绿的潭水就是绿茵潭。绿茵潭的水经常神出鬼没,变化无常。一般情况下都是满满的,碧绿不见底,可有时它会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只剩下潭底下一股小溪,流入岩底的石缝中;有时候绿茵潭又会突然盛满了水,像原来一样翠绿。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绿茵潭如此神秘呢?难道是真的有神灵住在潭中吗?工作人员为了弄清真相,在潭水干枯的时候,用染了颜色的谷糠倒入潭中,让它顺水流入石缝中,后来在武隆县羊角镇乌江边的河段发现了这些谷糠。原来这个石缝和地下水通道相连,又和乌江相通,当河水水位下降时,绿茵潭就会干枯,而当下大雨河里涨水时,水又会从石缝中涌出来,这可能就是绿茵潭神秘的原因吧。
【鲤鱼跃龙门】
回望青龙桥,其形状犹如一条跃起的鲤鱼,鼓着圆圆的嘴巴,略弯曲的身子,此景名曰“鲤鱼跃龙门”。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跃龙门,就会幻化成龙,喻意飞黄腾达,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神鹰天坑】
在这里,青龙桥和四周的石崖又构成了一个天坑,就是这个十分规则的“口”字型天坑,我们叫它“神鹰天坑”。
【黑龙桥】
黑龙桥桥高223米,桥厚107米,桥宽193米,平均拱高116米,平均跨度28米。在桥宽和平均拱高两个方面居世界第一位,比青龙桥和天龙桥都宽和高。桥洞高而狭长,洞内光线昏暗,就像一条黑龙盘旋洞顶,所以得名。
黑龙桥也是景观最为优美的一座桥,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在这种壮美之中,另有四眼泉水,称为天生三硚一绝,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第一泉珍珠泉:当空高挂,入地难寻;第二泉,雾泉,就像轻烟,似雾非雾;第三泉,一线泉:涓流细出,水流一线;第四泉:三迭泉:顺壁而下,一波三折;
【龙泉洞】
穿过了黑龙桥,然后看到的是“龙泉洞”。洞中流水飞泻而下,常年不断,流水下地为潭,潭水总是那么清澈见底,龙泉洞的水,是从7公里之外的中石院天坑底部漏坑过来的。洞内生存着一种盲鱼,盲鱼就是没有眼睛的鱼,在数万年前,盲鱼的祖先被水流带到了只有很少光线或完全没有光线的地下洞穴里,随着漫长的岁月流逝,它的眼睛因无用武之地而退化了,变成了今天的盲鱼。
【擎天一柱】
擎天一柱,远看其上部酷似一个人头,到过云南石林的朋友,都知道那里有一个“阿诗玛”,与我们的擎天一柱非常相似,所以我们又把它称之为“武隆的阿诗玛”,她一边在这里恭候大家的到来,向各位朋友展示她妩媚动人的一面,一边又期盼着与她的阿黑哥早日相聚,互诉心曲。
武隆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地下艺术宫殿——芙蓉洞;水上喀斯特原始森林——芙蓉江;地质奇观——龙水峡地缝;南国草原——仙女山。

《若是重庆网红景点玩腻了推荐阅读:重庆景点排行榜之十大旅游胜地
《若是重庆旅游景点不能吸引你推荐阅读:重庆网红景点有哪些排名

重庆市旅游政务网公布的重庆十大网红景点(一览)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